你听说过泉州的“三天魔咒”吗?
“每次向外地友人推荐泉州时,我会告诉他,泉州只适合游玩三天。为什么?因为三天之后,你就不想走了。”一位泉州名人这么打趣说。
明月照古城(陈起拓 摄)
这似乎是一句玩笑,却真切地道出了泉州的魔力:没来时心生向往,到达后不虚此行,临走时欲罢不能——甚至不少人心中萌生同一个念头:我想留下。
这个国庆长假,泉州再次印证了她“长红”的魅力。数据显示,假期首日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去年增长26.6%,蟳埔村、洛阳桥、五店市等地人潮涌动,《偶遇世界》开园即出圈……泉州,以“世遗烟火”为底色,以“用心服务”为纽带,向世界徐徐展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海丝画卷。
国庆长假,暖阳眷顾着泉州的金滩碧海。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玉沙湾,游客纷至沓来。(陈起拓 摄)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这座“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而言,三天,仅仅是你与她缘分的开始,留下的却是一生的念想。
1
三天能逛什么——
三日盛筵,一眼千年
在小红书、抖音等旅行平台上,最经典的泉州三日攻略通常这样安排:
第一天:古城漫步。从西街出发,遍访开元寺、钟楼、中山路、文庙、清净寺、关岳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等核心景点,如同翻阅一部活着的城市史书。
文庙(王柏峰 摄)
中山南路开市,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涌入。现场的“聚宝杯”万人博饼大赛人声鼎沸。(陈起拓 摄)
第二天:滨海风情。探访蟳埔女簪花围的浪漫风情,感受洛伽寺的临海禅意,再到梧林传统村落触摸岁月的痕迹。
国庆假期期间,簪花比平日更受追捧。傍晚时分,余晖浸染晋江水,丰泽蟳埔码头变身露天影棚,八方游客头戴簪花围,身着华服,在温柔暮色中定格簪花浪漫。(陈起拓 摄)
“网红”景点洛伽寺(王柏峰 摄)
第三天:随心而行。可登清源山俯瞰城郭,可赴洛阳桥仰望千年,可沉浸博物馆与非遗馆,也可驱车周边如崇武,听碧海潮声叩问古城墙。
清源山俯瞰泉州夜景(王柏峰 摄)
市民、游客畅游洛阳桥,感受世遗泉州魅力。(陈起拓 摄)
这份经典三日游攻略,如同一部精心编排的三幕剧,精准捕捉了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气质,在紧凑的行程中高效体验古城文化、滨海风景与地道美食,而且打卡点密集出片,预算也很亲民——泉州大多数景点免费开放,这让习惯景区旺季天价门票的游客们十分意外且欣喜。
更让外来游客惊喜的是,这个长假来泉州,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全国首个戏剧盲盒演艺《偶遇世界·因为刺桐》,用《怒海》《Hi 马可波罗》《世间再无李叔同》等原创剧作,结合5D成像、全息技术、建筑投影、激光造型等当下最新科技,编织起古老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让古城在声光舞影中重生;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AR再现的宋代古船数字孪生影像缓缓转动,水密隔舱的精妙结构与商贸古港的喧嚣声交织呈现,数字技术的运用增强了游客的感知和体验;在府文庙,正音书院瞄准文化会客厅的定位,双节期间的公益演出场场爆满,市民游客免费观赏木偶戏、南音等非遗表演,还可以在阅读空间畅游书海,在“古城新视野”欣赏摄影展……
《偶遇世界·因为刺桐》原创剧目《世上再无李叔同》剧照(张九强 摄)
国庆期间,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开展公益非遗展演。图为节目《刣狮》。
2
三天错过什么——
沧海遗珠,皆是珍宝
然而,即便你是“特种兵”式旅行,三天的走马观花,充其量也只能触及泉州浅浅的轮廓。
她是世遗之城,22处世遗点如珍珠般散落山海之间。三天的“急行”,最多只能串联市区12处遗产点以及附近的九日山、洛阳桥。而草庵那尊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安平桥这座中国现存最长跨海梁式石桥,六胜塔曾为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这些分散在泉州各地的明珠,往往因时间被无奈错过。
摩尼光佛造像(成冬冬 摄 图源: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
她是非遗宝库,拥有500多项市级以上非遗,三日内能体验到的不过寥寥。你倾听了“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的清曲婉转,却可能错过“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的古韵悠长;你欣赏了提线木偶的丝丝入扣,却可能无暇去看震撼人心的南少林武术表演;你体验了簪花围开心拍了美照,却可能来不及体验同样惊艳的惠女服饰……至于细品南音“曲中有史”的悲欢,感悟木偶三尺丝线下的“人间百态”,了解簪花围背后的信仰与祝福,更是三天行程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
更大的遗憾还在于,就算你走遍古城及周边,依旧不免要错失大泉州的广阔与美好。
来泉州,你难道不应该去趟铁观音的故乡安溪,在茶山云雾缭绕中感悟“茶禅一味”?不应该去趟“中国香都”永春,于袅袅香火中忆取时光与乡愁?不应该去趟“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在温润如玉的“中国白”中感受传承千年的匠心?还有,“中国品牌之都”晋江、“东方米兰”石狮、“世界石都”南安、“世界石雕之都”惠安……泉州的每个县市区都是一座宝藏,完全值得你花更多时间去探索和追寻。
茶园秋光(陈伟 摄 图源:安溪融媒)
泉州的四季皆有盛景,也远非一次旅行所能囊括。
春节元宵,超2000盏花灯次第点亮,古城化作灯的海洋,无怪乎中世纪的西方人称她为“光明之城”;夏日端午,蚶江“海上泼水”热烈欢腾,写满对生命与大海的祝福;中秋月夜,博饼骰声声声入耳,交织成闽南人独有的豪情与喜乐;入冬时节,尾牙宴上杯盏交错,是勤劳一年的犒赏,也是世代相传的温暖。
至于美食,面线糊、姜母鸭、土笋冻、四果汤等,只是泉州美食的冰山一角,藏在四时八节、街头巷尾的特色美食,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游客品尝泉州美食(张晓玲 摄)
3
三天难说再见——
此心安处,即是刺桐
说到底,三天的惊鸿一瞥,又怎能触碰泉州真正的灵魂?这座城市的精髓不在景点,而在街巷之间的烟火日常,在人情之间的温暖底色——她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清晨,清源山上茶香氤氲,一壶铁观音、一碟炸醋肉,便是本地人独享的神仙日子;午前,菜市场里吆喝声、问候声、讨价声,热闹却不喧嚣;午后,拐进一条无名小巷,百年古厝、千年庙宇悄然出现,仿佛时光从未走远。泉州人用从容和温暖,守护着这座古城的文化自信。不疾不徐,不迎合不盲从,只是安心地做自己。
而这份可贵的人情味,正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软件”:可能是小吃店老板顺手为你多加一勺热汤,可能是问路时阿姨直接带你走到路口,也可能是文庙里志愿者那一口中英文双语的公益讲解……
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也一样格外用心。上百场非遗展演、夜游活动,几千个免费停车位,120场免费讲解,2000万元消费让利……他们想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份态度:泉州,不愿做你生命的过客,而愿成为你想常来常往甚至常住的那座城。
假日期间,古城人潮涌动,这份热闹的背后,总能看到一抹“蓝”在默默守护。(图源:鲤城微事)
正如央视前主持人水均益所说,“泉州是一生绝对值得住一段的城市。”当你不再匆匆赶路,而是开始像泉州人一样生活——清晨到清源山散步,午后去古厝品茗,黄昏到江边看日落,你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说“泉州只能玩三天”。因为三天之后,你就不想再做过客,而是想留下来,成为这里的人。
此心安处,便是刺桐。
刺桐花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竞相盛开,自由奔放。(资料图 黄梓濠 摄)
编辑:王越乐
一审:陈丽娟
二审:庄清群
三审:廖雷生
来源:泉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