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食dà yì,释义,国名。即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所创建。我国古代对南海某一地之称。
2、“大食(yì)”是唐代以来中国史书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所以“大食(yì)国”其实就是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阿拉伯语:الامبراطورية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大食dà yì,释义,国名。即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所创建。我国古代对南海某一地之称。
2、“大食(yì)”是唐代以来中国史书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所以“大食(yì)国”其实就是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阿拉伯语:الامبراطورية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
“大食”的读音怎么读?
食的读音是yì,声母是y,韵母是i,声调是第四声。
“大食(yì)”是唐代以来中国史书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所以“大食(yì)国”其实就是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语:الامبراطورية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
文化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为开明灵活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时期,随着的领先地位和灵活开放的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各民族以良性竞争的姿态的形成促进了新的教文明体系发展建立传播,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大食国”中的“大食”两个字怎么读?
【词语】: 大食
【拼音】: dà shí
【词语】: 大食
【解释】: 波斯语音译词。原是伊朗一个部族的名称。唐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史籍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
扩展:唐朝和大食国的战争
从穆罕默德622年在麦加传教开始,至公元700,正是大食国最风光的时候,国力和疆域都达致鼎盛。除了家门口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由于有险可守没有拿下,帝国往西吞并伊克、叙利亚、北非、埃及,往东651年吞并波斯,与大唐属国接壤,往北于713年渡海灭亡西哥特王国,占领欧洲比利牛斯半岛除北部山区以外的全部地区,建立起对西班牙人的统治。大食的王许下了他的著名诺言,“谁先踏上中国本土,谁就做中国的总督!”可惜往后的几场与大唐的接触战,使得野心勃勃的大食人觉得要到中国做总督的理想越来越没有底。
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扩张、侵略性。所有的所谓的“扩张”都是因为被那些“夷族”扰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灭掉以绝后患。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经营西域,也是因为不堪突厥扰而愤起还击。
在贞观四年(630年),惊才绝艳的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东突厥汗国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开始经营西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玄宗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玄宗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玄宗皇帝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一个守成的君主。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
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璟率旁侧戎落兵万馀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骑施(西突厥被唐帝国灭亡后在中亚重新崛起的一支突厥人)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唐安西四镇,三打一被唐朝再次击败。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
开元六年(718 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这时已经彻底臣服唐朝的突骑施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奉唐皇的诏),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 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 拉 伯人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再不敢东进。
此后二十多年,大家相安无事。
天宝九年(公元751)年,高仙芝私自作主贸然出击,2万唐军辖1万番兵翻雪山过草地千里奔袭,境外作战,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即怛罗斯),与数倍于己的大食军队大战五日不分胜负,后由于高所部1万番兵忽然临阵叛变导致战败。此战大食虽胜却也吃尽头,战后很快与唐朝修好,唐帝国的边境线并没有太大变化,直到755年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大唐陷于内乱,抽兵出中亚,唐在葱岭以西的军事存在才从此结束,本想再报一箭之仇的高仙芝也被调回长安,被玄宗冤斩。不过葱岭以东的数千安西四镇唐军,居然孤军坚守西域四十年,最后才被回鹘所吞。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春,“渡泸之役”唐俘获吐蕃、大食联军二万余人。
从以上战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有史可载的唐与大食的数次战争中,唐只输过一战(怛罗斯),且此战本身失败并不是由于唐的实力不济,而是因为番兵叛乱。以全盛时期大食人的贪婪和游牧民族扩张的本性,怛罗斯之战后居然不敢乘胜追击,可见经过此战,大食人领教了盛唐的实力,知道“谁先踏上中国本土,谁就做中国的总督!”的许诺只不过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即使在大唐发生安史之乱以后,大食人也不敢觊觎大唐。
大食,吐蕃,身毒,大苑的正确读音怎么读
这是古时候的一些国家的名称
具体读音也不是固定的
大食读tazi或taziks ,dàyi
吐蕃这个比较固定tǔ bō
身毒YuánDǔ
大苑应该是大宛读音是dà yuān。
大“食”是读shī,还是yuān
读“shí”。
“大食”也就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人的称谓。
“大食”,“吐蕃”,“身毒”,“大苑”这四个词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大食: dà shí
吐蕃:tǔ bō
身毒:yuān dú
大苑:dà yuàn
一、大食
大食是波斯语(Tay)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后为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民族穆斯林的泛称。《辽史》所载可老公主出嫁之大食(即喀喇汗朝),请婚之王子册割乃卡迪尔汗之子察格里特勤。辽与喀喇汗王朝和亲的背景是双方经济往来的需要,和亲加强了这种联系。五代之后,宋朝肇兴,宋朝史书所述的“大食”多指喀喇汗王朝(维吾尔人建立) ,盖因当时喀喇汗王朝依附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之故。
二、吐蕃
吐(tǔ)蕃(bō),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是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首 都:匹播城→逻些
主要民族:吐蕃
族中文名称:吐蕃简 称蕃
:君主政体
所属洲:亚洲
国家领袖:松赞干布等
主要宗教:佛教
三、身毒
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见于《史记·大宛传》。
中文名:身毒
地理位置:与古代中国分处青藏高原两侧
别 称:“天毒”、“贤豆”
拼 音:yuān dú
定 义: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
拼 音:(原音接近 sin do 或 shin do)
始 见:《山海经》
大食 这两个字叫 da shi 还是 da yi?
大食
推荐读音:tǎ shí
自古至今读音版本:dà shí;dà shí;dà sì;tǎ sì;tǎ yì;tǎ shí等等......至今尚无定论
古代史籍文献汉字:大食、多食、多氏、大寔、塔什、塔孜、塔兹等等
推荐北大校网版本:大食,即指“国家”又指“民族”而且还是“姓氏”(以国名汉化的姓氏之一)。大食,即唐、宋时期所称之阿拉伯地区诸王朝的统称,为古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最早是汉朝中叶对原古安息国(今伊朗)的部族之称。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阿拉伯地区各族人统称为大食、多食、多氏、大寔,到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称作大食。部分史籍中称其为塔什、塔孜、塔兹。至元朝中叶,大部分大食氏族人逐渐融合于汉族、蒙古族、回族,多改称谐音汉字姓氏分别为大氏、答氏、达氏、石氏、时氏、食氏、史氏、塔氏等等。
大食国那个大食两个字怎么读?
大食(dà shí)国
简介: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后为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民族穆斯林的泛称。按其民族服装颜色分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三种。
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等,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国,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帝国西侵统帅旭烈兀所灭。
参见百度百科:http://ke.baidu.com/link?url=1pFq6cFSrCZRwuMG34yA6f0nL6rGFzROesv7hXwP5OAIC9uaDnjXl0iNVameNTWgiqvrhoQ-2TzATfAhdzOD8q
大食国正确读音是什么?
大食国正确读音:dà shí guó。
一、食的词汇。
拼音:[ shí ]
释义:
1、吃。特指吃饭。
2、吃的东西。
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
[ sì ]:拿东西给人吃。
[ yì ]:用于人名,如郦食其(汉朝人)。
二、组词
食用、食盐、啄食、捕食、觅食等。
组词:
一、食用 [ shí yòng ]
做食物用。
二、食盐 [ shí yán ]
无机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钠,有海盐、池盐、岩盐和井盐四种。无色或白色晶体,有咸味。用于制染料、玻璃、肥皂等,也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通称盐。
三、啄食 [ zhuó shí ]
(指鸟)用嘴取食。
四、捕食 [ bǔ shí ]
1、(动物)捕取食物。
2、(动物)捉住别的动物并且把它吃掉。
大食的读音 古代大食国的食字怎么读?是念shi(二声)还是yi(四声)?
读yi,例证如下:大食,汉代称条枝,唐代称大食,实即波斯语Tajik之音译,即后日所谓阿拉伯是也.大食国创始人名默罕默德(Mahammed),于公元五七一年生于阿拉伯半岛红海滨之麦加.幼时家贫,为人佣工,至四十岁时,思创新教,...
大食的读音古代大食国的食字怎么读
大食(yì)国:
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早自 7世纪中叶起,唐代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纪中叶以后的宋代文献多作大食。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生花如人首,但不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出《酉阳杂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