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脑血
管畸形比 较严重, 可以首先 考虑进行 介入手术 或者是开 颅手术治 疗,避免 以后出现 脑出血的 并发症。 如果有脑 血管畸形 ,平时生 活中一定 要注意避 免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这些容易 诱发脑血 管病这些 基础的因 素。平时 避免情绪 的激动, 不要剧烈 的活动, 比如跑步 、打球等 等,这些 容易诱发 血压升高 的运动, 尽量的进 行避免。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我的爷爷最近脑血管阻塞,很容易造成中风。谁能告诉我怎样预防和应该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不良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故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疲劳。
(2)要注意节制饮食,做到有规律、有限度、有范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气辛窜而辣者,可助火散气;气重而甘者多助湿生痰,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脑血管病。故应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过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3)生活有节律,劳逸应适度,因为过劳则伤气,过逸形肥而脏弱,均易发生脑血管病。故从事脑力劳动及进入中老年之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诚如《庭训格言》所述:“平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节饮食,慎起居,实为却病之良方也。”
(4)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保肾精。房事过度可致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生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节制性生活,保护肾精。
(5)要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如果您知道和掌握了脑血管病发病的有关种种因素后,就会认识到脑血管病并不是不可预防的。虽然遗传是脑血管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凡是有遗传家族史者其后代必然要发病,而只是危险率增加,何况这种遗传因子可以通过努力而会改变的。脑血管病的预防环节很多,其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因素有单一和联合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起影响的等等。尽管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都有了不少的进展,但多属于发生脑血管病以后的措施,至于在脑血管病发病之前如何积极预防,仍被人们所重视。许多脑血管病人对预防的知识毫无所知,有的人虽然知道,但从不加以防范,更多的人则依赖于药物的作用。怎样加强自身的保护,努力纠正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避免发病的诱发因素,认识脑血管病的先兆征象,采取自我保健方法等等,这些均属于“一级预防”的措施,已经开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例如,一名年轻的高血压病人自己应该从早期即开始注意和采取包括生活,饮食,锻炼在内的防治措施;至于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疾病后,采取自身的预防保健措施仍有积极意义。脑血管病的发病和发生规律中除了遗传因素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而外在环境的控制是靠人的主观努力的。譬如,情绪的控制,生活的规律,饮食的合理以及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减少盐量,不抽烟、少饮酒,勿过累等全在于自己的掌握和安排。医学指导和医学保护是重要的,但许多有效措施的实现都属于个人的努力,单纯的依赖药物,而不调动人体本身的积极因素,会使健康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具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广大中老年人,如能加强自我保健,重视预防的各项具体措施,那么,预防脑血管病的钥匙必然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预防脑血管病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脑血管病症状缓解后,若又出现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手指不灵、半侧肢体麻木等症状,多属复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2)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脑血管病复发和首次发作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特别是高血压,不论有无不适症状,都应坚持长期正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对动脉硬化也应尽可能地避免加重的一切因素。
(3)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外部因素,要注意避免。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过度劳累。并要注意气候剧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食量应适当,不可过饱和过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5)坚持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如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复方丹参、脑益嗪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增进正常的血液流动,并应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脑血管病多见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人,过度疲劳和情绪剧烈波动时尤为多见,因此,有效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动,是预防脑血管病的主要环节。但是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发生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的时候。这是因为:(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压升高。(3)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
高血压病大多进展缓慢,对心、脑、肾以及血管的侵害是“逐级”的,其危险程度与高血压的高低成比例地增加,据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在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的自然史中,从发现高血压至脑血管病平均病程为15年左右,但也发现不少高血压病人虽然病程已达20~30年或更长,但并一定因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而死亡。这是因为长期防治的结果,因此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来讲,必须坚持长期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偶尔治疗,会使血压忽高忽低反复波动加重对脑血管的损害。有的人因症状不多而没有认真治疗,对这些病人来讲,病情变化将悄悄地发展,逐步升级,并引起心、脑血管病,国外有人选择舒张压大于105mmHg的高血夺病人条件相同,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降压治疗,另一级不采取药物治疗,经过3年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仅有一人发生脑血管病,不治疗组11人发生脑血管病。还发现不治疗组比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高4倍。所以对于已经确定为高血压病者,应该认识到治疗将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那么,怎样进行长期治疗呢?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药物主要指各种降压药,非药物疗法包括:低盐饮食、控制肥胖、减轻体重、停止吸烟、减少饮酒、避免激动等。体育疗法(如气功、太极拳等)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都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降压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舒张压12
0kPa(90mmHg)以上时就开始用药物治疗。应该明白对高血压的治疗只是达到控制而不是治愈。一次血压测量降至正常就以为病已好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长期治疗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以小剂量多种药物联用比较好。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的方式可以是逐步升级,直到把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常用的是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心得安),再升级就用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加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吡啶肼苯哒嗪等。一些复方的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气,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等,降压作用缓和,副作用小,对Ⅰ期或Ⅱ级高血压病人较为适宜。降压治疗后血压已基本控制时,就要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根据血压水平适当调节药物剂量和用药次数。如用两种药物减少为一种。1日3次改为1天2次。但不要随便停止治疗,吃吃停停,反而使血压波动甚至出现反跳现象影响脑血流。当血压升高或因紧张激动,气候转冷,血管收缩时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加。当血压已正常或天气转热,血管扩张,药物剂量可适当减少,也有的人隔日服药以巩固疗效。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因常合并血管硬化,对药物的反应又比较敏感,在使用降压药物时更应慎重,剂量不宜太大,否则因血压下降太快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血流,并有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为减少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长期控制高血压会给病人带来很多好处,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不过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是不容易的。据粗略统计在高血压病人中能够坚持长期治疗药只占25%左右,只经治疗,但控制不彻底,治疗不理想者又占25%左右,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除了病人坚持外,医生的合理治疗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应该改变,那种认为血压虽高,但并没有什么不知症状,而放弃治疗的不正确的看法,而要面对科学,长期的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