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燕山石化实习报告化工厂

燕山石化实习报告化工厂

来源:爱问旅游网

燕山石化实习报告化工厂

一.初识燕化

燕化六日,在厂里度过的却仅仅四个半天。有山的地方,纵使是化工厂,也是清新四处的,一条小水沟从基地门口流过,不知名的小红花灼灼地开着,丝毫不惧四周曲折的管道里流着的是气体还是液体、热的还是冷的。七八根或粗或细的管道,过着紧张的日子,在每个路口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门,或许这也算燕化的特色吧。

燕化很大,大得让我有些吃惊。周围的工厂以燕化为依托,几年前买断后,职工总人数达到了三万余,加之服务行业人员,约有四五万人之多。厂区的服务设施相当齐全,健身广场、歌剧院、影剧院,购物中心等等,足够宽阔的马路更是让人无法判断这里真正的地理位置。

可其实,真正不得不面对的,是六张根本摸不着北的图纸,一点儿头绪也没有,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它们与路上不经意间瞥见的高塔联系起来。纵然自己家门口就是陕化、陕复,看过无数遍的高空架线,可是真要自己去摸清楚,还是那样的令人不安。心里没有底的感觉,落在了实处,就是根本不能将图在心里映出来,加之化学品事业部的技术员阿姨一遍遍地用“不许”“注意”等字眼做句子开头地讲解,已经恨不得拿到安全帽就死死地抱着了。安全,安全,还是安全,我已经快被吓倒了,虽然后来的经历证明,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可从PT-1塔尖向下望的时候,我还是看到了自己对于化工这个行业那么多的不了解和不理解。

二、心惊胆寒

说是心惊胆寒,其实也并没有这么夸张。可是,在化学品事业部的会议室里,接受到的安全教育就写了满满一页纸:

不许带香烟、火种进入厂区;

穿旅游鞋、布鞋等,棉质长衫长裤,带安全帽;

现场绝对不许摘安全帽,安全帽需要戴紧戴牢,以防止二次坠落;

不要私自进入生产区,远离工作区;

不要用手触摸管线,不要随意靠在设备和管线上,远离传动设备,防止被搅进设备;

在众多的条规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是:不要参与抢险救急,遇泄露立刻逃离。这许是和我们平常所接受到的最不一样的一点了。在我们还不能真正掌握工厂运作技术的时候,一切所谓的好心,或者说是所谓的见义勇为,都可能是无谓的牺牲。技术员如是警告我们:或许你们听到的这些只能算是理性上的认识,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化工厂的潜在危险,可是你们必须要按厂规行事。当vivi的手指因为试触管线烫起两个红肿的大包时,我们才算有了一丝感性的认识。

化学品事业部主要以苯和丙烯为原料,利用异丙苯氧化分解生成苯酚、丙酮,是典型的一个流程生产两种产品的工艺。原料、产物包括中间产物大都具有高毒性,易燃易爆,主要的毒理如下:

苯,属高毒类,急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轻者头晕,重者昏迷,慢性中毒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这在历年燕化工人的体检中均有所反映。

丙烯,常温气,重于空气,泄露后附于地面,有回燃现象,遇火花爆炸。这也就是我们在厂区不能够穿皮鞋和有铁掌的鞋的原因了。

苯酚,高毒,弱酸性,对皮肤有灼烧现象,凝固后为粉红色晶体,如不慎用手误触,用大量水冲洗20~30min,涂烧伤药膏。

面对如此繁复的流程,工人师傅尚须注意这多事项,并且时刻有安全危险,这令我们不禁敬佩这些为国家基础化工行业做贡献的人们。

三、认识基础

在这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化工厂整体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条实际流程的亲身摸索,来感受一个化工厂是如何将理论真正地具体应用到实际中去的。

当然,这些认识我们只能从理论基础开始了。

异丙苯氧化法的各单元主要反应如下:

(1)烃化单元

主反应:

(CU)(本反应以YSBH-分子筛为催化剂)

主要副反应:

烷基化转移:

该反应的目的是生成异丙苯,应该有一个适宜的分子比(异丙基/苯基)。分子比过小,异丙苯平衡浓度不高;分子比过大,DIPB、TIPB浓度增加,异丙苯的平衡浓度反而下降。烷基转移的速度除了上述关系以外,还由温度、催化剂浓度、催化剂活性等几个因素决定,与烷基化相比,反应速度非常低。

催化剂AlCl3+HCl的含水量不能大,否则会破坏催化络合物,使反应停止。

烷基化及烷基转移化的各种付产物有:乙苯、甲苯、异丙基甲苯、丁苯、二甲基茚满。这些付产物生成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烷基化及烷基转移化尽量在低温下进行。

(2)氧化单元(含提浓、分解、中和阶段)

氧化:(CHP)

在烷基化及烷基转移化过程中生成的异丙苯精制之后,经空气中的氧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异丙苯(CHP),该反应强烈放热。

此反应的付产物主要有:二甲基苯甲醇、苯乙酮、双异丙苯过氧化物、甲醇、有机酸(甲酸、醋酸、苯甲酸)。

异丙基苯的氧化效率随CHP浓度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HP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二甲基苯甲醇、苯乙酮的生成速度增大。

引发剂(有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可使氧化反应的初期诱导期缩短,使氧化反应速度加快。抑制剂(酚类、胺类、催化物、有机酸)会延长氧化反应的初期诱导期,使氧化反应停止。

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机酸是生成氧化反应的抑制剂苯酚的原因,为了中和这些酸,需加入碱性稳定剂。

由于CHP对酸、碱、热非常敏感,发生近乎爆炸性分解,因此在CHP时必须注意:

①避免接触酸;

②防止CHP过热;

③不要让CHP接触强碱性水溶液,尤其不要接触温热的强碱性水溶液;

④在CHP长时间大量贮存时,每天要用Na2CO3水溶液进行洗涤;

⑤在贮存CHP时,要使其经常保持在冷却状态(50℃以下)。长时间贮存时,更要预先进行冷却;

⑥要使用干净的容器,油脂、锈必须预先除去。

由于该反应是高度放热反应,为此要使溶剂丙酮进行回流。用其蒸发潜热来吸收反应热,使反应能自动保持平衡。

分解效率随分解反应温度、硫酸浓度的上升而降低。反应时间越长,分解效率降低,在含水量低时效率也低。

由于反应很剧烈,特别是向高浓度CHP加酸,几乎会发生爆炸性分解。因此,必须经常使反应液中的CHP浓度保持很低。为此,CHP一定要以反应混合物的方式供给,绝不能相反。

影响分解反应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①温度或酸浓度增大,则促进反应进行;

②若水的浓度增大,则促进反应进行;

③酸的种类可影响CHP分解或不分解。

主要的付反应有:

①由二甲基苯基甲醇脱水生成α-MS;

②苯酚与α-MS反应生成枯基酚;

③α-MS的聚合;

④二甲基苯基甲醇和苯乙酮的生成;

⑤由乙苯的氧化生成的过氧化氢乙苯,经过酸分解,生成苯酚和乙醚;

⑥丙酮脱水缩合,生成异丙叉丙酮(MO);

(3)精制单元

(4)回收单元

使α-MS变成异丙基苯加以回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艺的收率。

四、走进工厂

其实,到燕化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就触到了燕化一隅、嗅到了刺激的气味,开始了了解

燕化二厂的旅程。猛烈的阳光下,很多mm撑起了阳伞,当然,这也被助教认为是我们不能吃苦的一个表现,应该不是如此吧,我想,毕竟四天的路我们曾经认认真真地走下来了,即使这根本不能算什么。

二厂,也就是所谓的西区,相比东区而言,据说设备是要旧些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它强烈的好奇心。在控制室旁边的会议厅里,技术员连画了七黑板的图,跟着照摹下来,手酸倒不算什么,但脑子已经基本上木掉了。想了想那看上去根本不算复杂的六个反应方程式,清清楚楚地意识到了理论转化实际的困难是怎么样的。

所谓按图索骥,怕是在这里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了。从烃化开始,我们需要一个一个的摸管道了,任务似乎是很艰巨的,至少,起初的我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整个厂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老虎吃天,无从下手。更“不幸”的是,在找到了烃化反应器(CT-201)之后,我们发现根本找不到那个本应巨大醒目的转位烃化反应器(CD-201)。这在一开始,的确是一个打击,以至于烃化我们拖到了最后一天才摸清。

2号下午,从会议室里出来,吴让我们自己先转转,他在后面跟着。绕厂走了无数圈之后,总体印象总算是有了,所有塔的位置基本上已经摸清,留下的最大问题就是,为什么第一步的烃化工段和第二步的氧化工段会相隔如此之远,这样做,原料输送岂不是费事么

3号早上,凭着昨天的印象,将主要的塔和反应器,按照技术员画的草图,以反应为主要线索,分为四个工段画了出来,下午就要按照反应的特点去仔细看看塔的结构了。

有了早上的预习,下午的确得心应手一些,不像2号那般抓瞎了。在烃化塔前没看两分钟,就被余逮住,说要提问氧化的具体流程,于是一组人火急火燎地冲到了PT-1下面。

1.氧化

氧化过程的Padical链式反应是一个自催化反应,反应剧烈,温度相当高,塔顶侧面通高纯水,塔底侧面所通空气中另加入氮气,都有控制氧化速度的作用。

氧化塔共有四个,可是它们并不是按照编号顺序排列,这与二厂扩产有关,三、四号塔是后来建造的,从PT-1的塔顶可以看出,进料顺序仍然是按照编号顺序进行的,与其位置无关,这样做在扩产的时候可能是简单了一些,但是我想在后续的生产中可能也会有一些热量等的耗费情况发生。

氧化塔的进料异丙苯是由新鲜异丙苯、循环异丙苯及回收异丙苯组成。由于它们很可能会含有酸及苯酚,所以用碱进行洗涤,这一过程在PD-5中完成。其中,新鲜异丙苯是指烃化工段的产物,由CTK-4直接输送至PD-5中,这一部分的产物较为纯净;循环异丙苯是指氧化工段自身回收的一部分,可能含有α-MS,回收部分则可能含有PH等杂质,这些都需要加入NaOH进行碱洗,之后,直接送至PTK-35中转。这种洗涤过的异丙苯与氧化塔废气进行热交换(在PE-2完成),之后在氧化塔底部侧面并入塔釜出料一起从塔侧送入。

在异丙苯氧化反应中有微量的有机酸生成,它们对CHP稳定性有影响,而且还促使生成氧化抑制剂苯酚。为了中和这些酸,需要加入少量碱稳定剂,但不可过剩。其途径是选用弱碱性的稀Na2CO3水溶液,保持反应液在PH6~8左右。我们小组在观察反应塔四周的管线后,并没有发现单独进该水溶液的细管,但是,如果一同进料,控制起来并不方便,因此讨论认为,该稳定剂应当是在PTK-35中加入,另外再并入各塔的某根进料管单独做微小调节。当然,这仅仅是本小组的推断,并未得到证实。

氧化用到的重要原料氧气是利用空气压缩机PC-1A/B送入的,前面已经提到,CHP对酸、碱、热非常敏感,会发生近乎爆炸性分解,因此在进氧化塔之前,空气必须要进行碱洗,这一步骤在PT-7中完成,进口处空气压力0.1MPa。由实际管线来看,空气进料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四个并口分通至四个氧化塔的,而是单根管线升至PT-1的顶部,在此有一个三通,一根至PT-2,一根回降下来,由塔底侧部进入塔内。至PT-2的管线同样在PT-2走相同的方式分两路,直至PT-4。之所以管线先升至塔顶再回降,是因为四个氧化塔均为满塔操作,如此即可防止液体回流。

为了使气泡更均匀地与液体接触,使反应均匀且和缓,各塔空气进口处横拦再分布器,其目的在于防止空气的沟流、混合等,使稳定剂在氧化塔内部均匀分散,进行稳定的氧化反应,以使空气均匀吹出。

异丙苯的氧化是放热反应,热量通过氧化反应器中的液体向废气蒸发来撤除。蒸发的主要组分是使稳定剂在反应液中悬浮的水及异丙苯。选择压力大约在6kg/cm2.

塔顶侧通高纯水,这在前面已提及,加热或冷却可调节,以此控制塔内温度。通常加热水与反应温度不要有很大的温度差,为了防备加热水的温度超过100℃,要使其处于加压状态以防止其沸腾。

在氧气入口的旁侧,有一根蓝色的管道通入,此为氮气,其目的是防止氧气浓度不在爆炸范围之内,在开车、停车时反应温度低的场合,为降低氧的浓度,必须吹入N2,废气中的氧的浓度一定要在10vol%。

氧化系统的废液中含有水、异丙苯及少量的CHP、有机酸。为回收异丙苯和CHP,先经冷却水再与反应工序的原料丙烯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在PD-95、PD-6中与废气相分离。

由氧化塔塔顶来的尾气,四根管线汇总后,在PE-7中用氧化塔进料异丙苯、在PE-4用冷凝水,在PE-5用丙烯进行冷却,冷凝除去所含的水、异丙苯、CHP、有机酸。在PD-120中燃烧除去异丙苯的尾气于PE-120中与进料的废气进行换热,而后用气体膨胀机PL-1回收动力,并活性碳吸附后排空。其中,换热器PE-120、PE-5以及吸附器PL-1在PD-6和PD-95的上部,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约空间,二是可以防止两个反应器液体泄露。气体膨胀机PL-1噪音极大,因而在开始时被我们误认为是空气压缩机,可是观察发现结构不同,并且进空气的浅蓝色管路并不经过这里,顶部发现排空的小屋顶状结构,这才意识到是尾气处理装置。

在PT-1的塔顶,我们看到了一根红色的管线与排尾气的管线并行,最终汇总,然后用三通将一根引至PH-2处理废气,另一根则是前面所述的主线。由于技术员曾经介绍过红色的管线一般与安全等方面有关,加之对其走向的分析,我们认为,红色管线在出塔处有安全阀装置,用于爆炸时紧急排气使用。这些无不与氧化塔的反应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内容决定形式正是这个道理。

从PT-1下来后,才发现自己腿已经软了,头脑也有些发晕,对高塔不由得产生了畏惧,在后来的两天里,再也没敢上过四层以上的塔,这也使得后面的观察结果直打折扣。

4号早晨,将具体的流程图补充完整,主要是氧化部分,由于看得比较仔细,因此流程图画起来也比较顺手。为下午观察换热器、蒸馏塔以及萃取塔做了充分的准备,并计划摸清除烃化外的其它工段。

于是,4日下午,我们直奔精馏工段,去会会PT-8、10、13、14和15。

2.精馏

精馏工段原料来自分解产物--粗制的苯酚和丙酮--贮罐PTK-20,这部分分解产物已经经过洗涤,除去了部分杂质,利用PT-13塔顶气预热后直接进入粗丙酮塔PT-8中。原有的PT-8和PT-10两塔较小,扩产后已废弃,旁侧另建两个较新且较大的塔为现行使用中。在PT-8中,接近塔顶的侧线采得粗丙酮馏分,进入丙酮精制塔PT-10得到丙酮馏分,塔釜液含水、烃、苯酚以及高沸点组分和少量的丙酮,部分回流,其余进入苯酚精制工段。

进入PT-10的粗丙酮馏分采用减压蒸馏法使丙酮的相对挥发度增大,去除水分,侧线出

丙酮,底部为典型精馏塔结构,加再沸器回流,部分利用苯酚精制塔塔顶废气进行加热,其余用硫酸中和后送往一次废水处理工序。其中,减压蒸馏是利用塔顶接的一个真空喷射泵完成的。

PT-8中除去了大部分丙酮的塔釜液,含有许多高沸点组分,若要从中得到产品苯酚,必须用特殊的蒸馏方法。首先使塔釜液沉降,分离掉水层,灰分有选择地溶解于此水层中,循环到中和系统去,可以减缓各工序的析出。

这样除去了一部分水的油层在烃塔PT-14蒸馏,作为塔顶馏分把此苯酚沸点低的大部分组分除去。塔釜液是含少量沸点接近于苯酚的组分及高沸点组分的苯酚。这种塔釜液在粗苯酚塔PT-13中把高沸点组分作为塔釜液分离掉,得到塔顶馏分粗苯酚。这种粗苯酚中含有用一般的蒸馏方法很难完全分享的酮类及其它少量烃类,这些杂质用以DEG为溶剂的萃取精馏方法在PT-14中从塔顶馏分除去。塔釜液是DEG与很纯的苯酚的混合液,通过蒸馏可以简单的分离,这一步在PT-15中完成,从塔顶可以得到苯酚产品。从塔底分离出来的DEG循环到PT-14使用。

原设备中,为除去洗涤过的分解产物在没有水分时会析出而产生的灰会,设置有澄清器PD-28,这个在新的设备中已去掉。

PT-13塔顶馏分得到精苯酚,同样利用真空喷射泵造成负压,采用减压操作,使绝大部分蒸汽都在PT-8的再沸器PE-28中冷凝,残余蒸汽在PE-38中冷却进入PD-32。

在烃塔,即PT-14中,PT-8塔釜液中比苯酚沸点低的组分及沸点相近的组分的大部分做为塔顶馏分被除去,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蒸馏塔。塔顶蒸汽冷却冷凝后,分为水层及包含烃、少量苯酚的油层,其中油层送到回收工段;水层的一部分送至中和工段,另一部分送到一次废水处理。使该塔减压可使共沸组成转向水侧,可减少苯酚的馏出。其中水在进行直接循环时,要混合碱,进行加热,使羟基丙酮转化为高沸点物。

在PT-14塔釜液中,含有α-MS、BB、2-甲基苯并呋喃等烃类,羟基丙酮等酮类,环己醇等杂质,这些杂质相对于苯酚的相对挥发度小,用一般的蒸馏方法不可能完全分离掉,若以DEG为萃取剂,杂质对于苯酚的相对挥发度变得很大,就可进行分离。塔顶馏出杂质及部分苯酚,排到PTK-9后苯酚作为酚钠回收。

在苯酚精制塔PT-15中,将产品苯酚从PT-14塔釜液中馏出。为了防止沸点比苯酚低的组分混入产品苯酚中,产品苯酚在接近塔顶的侧线采出。塔顶蒸汽作为丙酮精制系统PT-9、PT-10的再沸器热源。产品苯酚立即冷却,防止热分解,为防止DEG的分解、聚合,PT-15要尽可能减压,有必要通过使塔底部DEG中残留一定程度的苯酚来降低塔底部沸点。PT-15

中部有一侧线,除去其沸点在DEG与苯酚沸点之间的杂质。

此工序中大量进行热交换,数根管线引至较远处进行热交换后引回。每个蒸馏塔下均有再沸器,上部有回流装置,这即是蒸馏塔的典型特征。萃取塔管线比蒸馏塔明显要清楚许多,简单许多,基本上进料出料口都可以很快分清楚。

相比之下,PT-10比前一天爬的氧化塔要更为难于了解,很多管线的走向最终都是带有疑点的,因此,想要通过看管线来了解其设计的用意是很难的。而且从图纸上来看根本不能搞清楚具体每根管线的位置和排列方式。比如进NaOH的管线,由于是液体输送,且进料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判断应该是一根比较细的管子,按图上来说,这根管子应该是只有一个进口的,而实际上我们找到的有三个入口,最终讨论结果是将纯水的两根管线并入了。而PT-10底部再沸的一部分热量是由PT-15的塔顶气提供的,于是,苯酚和丙酮精馏所处的A2区的管线更是错综复杂。按照余所说的抓主线的方法,在这个下午的爬塔过程中,我们舍弃了很大一部分枝节,主要看了各个塔的进出料以及主要的换热器。比如在PD-26的上面一层,我们找到了其相应的换热器PE-26,其真正形式是PE-26A/B,其中A为普通双管程冷凝水换热,B为风冷换热。

一天下来,对换热器增进了不少了解,总结如下:

对于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道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参考原则:

1.不清洁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指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压力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体金属消耗量

4.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较洁净,不易污染壳程

5.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增强冷却效果

6.有毒的流体宜走管程,使泄漏机会减少

7.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壳程中Re>100即可达到湍流。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动力设备允许,将这种流体通入管内并改用多管程结构,也可能得到更高的对流传热系数

8.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宜使对流传热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以减小管壁和壳壁的温差

对于换热器的换热介质,一般加热剂以饱和水蒸气、管道气、热水、热空气居多,冷却剂以水、空气、冷冻盐水、氟利昂为主。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所见到的换热器的换热介质主要有空气、水、蒸汽、丙烯、以及出料的余热或反应热等。

经过一天的摸索,对化工设备已有了初步的概念性认识,比如:气体的管路较粗,液体的管路较细,黄色的管路是酸或碱,绿色的是循环水,较浅的蓝色是氢气,较深的是空气,黑色的是氮气,红色的是事故管。储罐可用来沉降,采集,贮藏或是中间缓冲。离心泵通常是在出料口附近的一层放置,真空泵多用与制造负压,一般都在第二层或第三层。对于图纸而言,以D结尾的一般是反应器,T一般是塔,P为泵,E与能量有关,TK是储罐。另有一些常用标注:CW-冷水、WW-温水、PW-纯水、HPW-高纯水。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第二天的任务完成的就更顺畅了一些。这些总结是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触类旁通的更快了解其它一些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回收

回收是与精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时时会有交互,比如裂化部分,也就是PT-18塔在工艺流程图中是与精馏工段在一起的,虽然技术员没有讲解,但裂化作为回收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回收工段,其实还包括了废水处理部分,二者加起来,除去裂化部分,共分以下几个方面:

苯酚回收、异丙苯回收、α-MS加氢回收、中和及精制工段废水、氧化池废水、异丙苯制造部分废水。

PT-14塔馏出液在PD-29中分享为水层和油层,油层用NaOH处理以酚钠形式抽提除去(PTK-10、PTK-26)。除去了苯酚的油贮存于PTK-14,其中一部分可作为抽提回收一次废水处理工序废水中的苯酚的抽提剂使用(PT-35),另一部分除去微量钠盐之后,加入到拔顶塔(PT-20)中,除去丙酮、MO、EB及少量异丙苯,塔釜液再送到重尾塔(PT-21)中,将高沸点组分同α-MS由塔底除去,回收异丙苯、α-MS。

其中,苯酚回收如下:

将PT-14馏出液的油层与NaOH一起进行泵混合,抽提出苯酚,在PTK-10中沉降,通过颁器使油层循环到苛性钠层,在罐内也进行抽提操作。

α-MS加氢:

异丙苯中的α-MS经过加氢,以钯为催化剂可形成异丙苯。

废水处理:

由苯酚精制工段及丙酮精制工段来的废水中含有少量的苯酚和丙酮。苯酚在PT-35中进行抽提,用PTK-14(油水分离器)中的油加以抽提回收。PT-35塔底的废水在PT-36中进行蒸馏,回收丙酮。

酸性的废水,为了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必须进行中和处理。

回收工段中,我们主要看了PT-20、21两个塔,其中PT-20为拔顶塔,21为重尾塔,均为低压蒸馏,利用低压降低物质沸点,从而降低反应温度。

4.提浓、中和及分解

提浓的两个闪蒸塔PT-5A、PT-5具有独特的双层结构,因而在一开始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料时,氧化液的CHP浓度大约是25%,其余大部分是未反应的异丙苯,为了减轻蒸馏装置的负荷,进行稳定的CHP分解反应,要使氧化液中的异丙苯蒸发,将CHP浓度提高到80%左右。在此过程中,为抑制CHP的分解,需注意以下几点:

(1)PH为5~6;

(2)工艺温度在摄氏100度以下;

(3)与热源接触时间最小;

(4)尽量避免CHP的滞留和阻塞;

(5)浓CHP要立即冷却;

(6)装置的铁锈要完全清除;

(7)长时间贮存的CHP要用异丙苯稀释。

要在摄氏100度下将CHP提浓到80%,需进行减压操作,因此,本处多次用到真空喷射泵。洗涤过的氧化液在PE-8中加热后进入闪蒸塔PT-5A进行浓缩,之后,在第一提浓器(PT-5)中提浓到约60%,在第二提浓器(PT-6)中提浓到约80%。

在除了烃化外所有的工序都认真走过之后,我们得知,原来紧贴在CT-201旁边、所谓的CE-202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CD-201。于是,我们信心倍增,在最后一天,看完传动设备的同时,将烃化流程摸了一遍。

5.烃化

异丙苯制造装置大致可分为原料精制工序,反应工序和蒸馏工序。使丙烯汽化,除去轻质组分和水的苯为原料,在反应系统中,进行丙烯与苯生成异丙苯的烷基化反应及其副产物二异丙苯和三异丙苯与苯生成异丙苯的烷基转移化反应,它们以YSBH分子筛为催化剂。在蒸馏工序中,首先在CT-401(苯塔)将比异丙苯轻的组分(主要是苯和水)由塔顶及侧线采出,其中的苯作为原料再利用。塔釜液(主要是异丙苯)送到CT-402塔由塔顶取出,作为苯酚的原料,CT-402的塔釜液(主要是二异丙苯和三异丙苯)送到CT-501精制后,送到CD-201进行烷基转移化。

(1)原料精制工序:

丙烯:原料丙烯是高纯度的,不需要精制。送入烷基化器(CT-201)前,需使丙烯汽化,即预热(CE-207)。在工艺设计上,丙烯预热并不是全部采用专门的加热方式,而是利用丙

稀的蒸发潜热与需要冷凝的塔顶气等做热交换,一举两得,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在精馏工序附近,我们看到了丙烯压缩泵。泵的马达与压缩轴承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圆盘,吴告诉我们,这个是用来稳定转轴的。为了保证马达的高速运转和及时散热,通有冷凝水。

苯:由一厂来的原料苯含有少量的水和己烷,经过进料保护床(CD-103A/B)后,与蒸馏工序来的循环苯和异丙苯,以及烷基化反应的副产物二异丙苯,三异丙苯一同送入苯塔(CT-401)进一步精制。同样,苯进入反应器前也需要进行预热(CE-202)。

(2)反应工序:

烷基化:CT-201是以YSBH分子筛为催化剂由苯和丙烯制造异丙苯的反应塔。由于烷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温度,此外,催化剂的浓度及活性也是提高反应效率的关键。

烷基转移化:在CT-201来的烷基化物中,还有二异丙苯,三异丙苯等多烷基化物及未反应的苯,此外,由蒸馏工序来的多烷基化物也返回到CD-201(烷基转移化器)。由分子筛催化剂使这些多烷基化物与CT-201来的苯反应,生成异丙苯进行烷基转移化反应。

(3)蒸馏工序

苯的蒸馏:CT-401(苯塔)是去除比异丙苯轻的馏分的蒸馏塔。苯由汽相侧线采出,送至CT-201进行烷基化反应。由塔顶采出的少量苯和水一部分送回CT-401再次蒸馏,另一部分送到贮罐CTK-1(原料苯)。

异丙苯的蒸馏:CT-401的塔釜液(烷基化反应的产物)进入CT-402(异丙苯塔),进行蒸馏,异丙苯由塔顶采出,经CE-409冷却后,进入CT-501。CT-402是常压蒸馏塔,塔顶蒸汽由换热器CE-404进行热量回收。

二异丙苯,三异丙苯的蒸馏:CT-402的塔釜液是比异丙苯重的油(主要是二异丙苯和三异丙苯),于CT-501进行蒸馏后,由汽相侧线回收二异丙苯和三异丙苯。塔顶蒸汽经CE-502冷却后,进入CD-501。

在苯塔的下面,我们观察了各式各样的泵。最常见的当属离心泵,因为在化原课上已经学过其原理,看似只需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即可,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在老师指导下明白了发动机进出风的通道,能够根据多种情况判断某个泵是否开着。在出料口处接有测压计,测

压计表盘与接口处中间绕有一个弯,是为了避免高压对表盘的损害。

另外,我们还见到了一般比较少见的罗茨鼓风机。

五、六天回瞰

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们从一无所知,束手无策,逐渐走到了对主要工段流程能够脱口而出的地步,虽然只是窥豹一斑,却也掌握了事物认知的基本方法。

从大处着眼,先整体后局部,这是我们认识如此一个庞然大物的基本思想。正是因为从主线开始整理,思路才显得比较顺畅。

对于蒸馏塔、反应塔等,我们总结出的规律是:先从原理上和需要其行使的作用方面对其分析,对照图纸摸清进料口出料口等主要管道的分布,沿管线理清周围换热器、再沸器、进料保护床等设备,分析具体设备位置及其结构成因。如此一来,即可逐步将整条流程理清理顺。

化工厂的条件并没有我想象中那般恶劣,但是气味刺鼻,噪音冲天是不可回避的。这些与我们在化原课上学到的纸面东西是完全不同的,理论需要转化成实际才能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只有在工厂里,我们才能真正的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六、工艺流程图绘制说明:

1.流程简图:

重点:各工段主要反应及物料流向

白纸作图

2.流程简图:

重点:实际厂区主要设备

坐标纸作图

3.电脑visio绘制流程图:

visio绘图分工:

烃化工段:袁薇285

氧化工段:刘310

精制工段:严瑾384

回收工段:孙312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