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
基础素养评价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客观、科学规范地对学生基础素养进行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基础素养评价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导向作用,为社会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是可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校秉承“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全员育人,不断创新德育方式,全面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深入打造“271课堂”,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力和自主学习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项目内容:
中学生基础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
1.道德品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遵守落实好《山东省昌乐二中德育规范实施细则》,认真履行德育千分制管理,确保正确的价值判断。
2.公民素养。认真学习落实《山东省昌乐二中文明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学会感恩,具有社会责任感,做一个高素质中国公民。
3.学习态度与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力和自主管理力,培养自律意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力。积极参与创设以“爱”和“尊重”为纽带的家庭式新型师生关系,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乐群意识、赏识他人意识、干事创业意识。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形成一种运动技能,重视心理卫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一生幸福奠基。
6.审美与表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四、项目团队:
组长:刘
副组长:刘,李,孟,滕,李
组员:各首席导师
五、目标设置: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做法。
2.评价目标的发展性。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地成长。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基础素养评价要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多方式、多渠道,充分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小组评价,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各自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
5.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6.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及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价结果要公开。
7.正确把握激励学生发展与客观评价的关系。通过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是评价的主要目的。评语的撰写,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不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对学生优点、进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词;对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要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进的建议。评语要具体,反映学生特点,不能千人一面;要亲切中肯,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健康发展的期盼。
六、过程实施:
1.学习小组评价
(1)首席导师组织全体同学对每个小组落实学校基础素养评价方案情况进行评价,排定位次,评出优秀小组。
(2)首席导师组织小组评价。事前要学习评价标准和细则,以及评价方式、方法,明确要求,学习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自评、互评。
2.首席导师评价
首席导师在学生学习小组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任课教师意见,分别从六个维度为学生初定一个评定等级,并上报政教处。
3.政教处评价
政教处在各班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平日检查记录,评价每个学生,将调整后的评价结果反馈首席导师并征求首席导师的意见。
4.评价委员会及评价办公室评价
政教处评价结果报学校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审核批准。评价委员会批准后公示评价结果,各首席导师将结果如实记入学生发展报告。
5.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时间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每学期一次。
6.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和处理
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1)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采用不同等级评价:六个维度的前两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进行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后四个维度(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行四等级评定,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2)综合评语的评价形式:学期结束,首席导师要针对学生基础素养六个维度的综合表现写出学生学期评语。
评价结果的处理
(1)分数划定:
在等级评价过程中,师生都要对“要素”进行等级评定,评价时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其中评为“优秀”等级的又分成95分和90分两级,评为“良好”等级的又分成85分和75分两级,评为“合格”等级的又分成70分和60分两级,评为“不合格”等级的又分成50分和40分两级。
(2)师生评定:
①学生互评和自评后,计算出某一学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
②首席导师在征求任课老师意见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每一维度给出科学的分数评定。
③等级划定:根据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和学生自评互评中每个维度的得分,按照“最终总分=(学生自评互评分数+首席导师评价分数)÷2”的公式计算出每个维度得分,然后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得分和等级之间转换:90分以上为“优秀”;75至89分为“良好”;60至74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再经过政教处的认定和评价委员会的再认定,转换成相应的最终等级。
七、配档表:
八、成果管理:
1.基础素养评价方案的创新方案。
2.期中、期末各班级的基础素养评价结果。3.政教处对各班级、同学的调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