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的相关词语是:剪桐封国、梧桐断角、桐叶封弟。
刺桐的拼音是:cì tóng。注音是:ㄘˋㄊㄨㄥˊ。结构是:刺(左右结构)桐(左右结构)。
刺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刺桐详细内容】
⒈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印度、马来亚等地,我国广东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引唐罗邺《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唐朱庆馀《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前蜀李珣《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清孙枝蔚《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⒉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唐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桐城。宋元时代伊斯兰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二、综合释义
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印度、马来亚等地,我国广东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唐罗邺《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唐朱庆馀《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前蜀李珣《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清孙枝蔚《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唐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桐城。宋元时代伊斯兰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三、汉语大词典
(1).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印度、马来亚等地,我国广东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唐罗邺《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唐朱庆余《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前蜀李珣《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清孙枝蔚《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阶下刺桐花。”(2).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唐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桐城。宋元时代伊斯兰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四、其他解释
1.树名。一名海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乔木类·海桐》:「释名,刺桐。珣曰,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梧,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宋、陈翥《桐谱》:「刺桐生山谷中,文理细紧,而性喜拆裂,体有巨刺,其实如枫。」;唐、李郢〈送人之岭南〉诗:「回望长安五千里,刺桐华下莫淹留。」又刺桐花有鹦哥花之名。明、彭纲〈咏刺桐花〉诗:「露出几枝红鹦。」注:「刺桐花云南名鹦哥花,花形似之。」
五、关于刺桐的造句
1、刺桐树长在校门口的台阶上方,像一位高大强壮的哨兵,日夜守护着美丽的校园。刺桐树的树干上有很多刺,像刺猬一样用来防身的。它的叶子又宽又大,像我们的手掌。
2、随后许多意大利方济会士按迹循踪,纷纷来到刺桐港。
3、校园走道上的刺桐树生长得枝繁叶茂,并盛开出一串串的花朵,红艳的花朵就像是燃烧中的火炬般热情醒目迷人。
4、从街道办事处记者了解到,这种害虫名叫“吹绵蚧”,只有刺桐上有这种害虫。
5、刺桐花日常作用也多多,可以制成玩具;树叶树皮入药,有解热和利尿的功效。刺桐花带着美好,带着热情默默地奉献给人们,给生活增添了乐趣!
6、人们说,刺桐先萌芽后开花,方是丰年瑞兆。
六、关于刺桐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