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来源:爱问旅游网

  我们班上有三个成绩好的同学,每次讨论几何题时总是不积极参与,在下面独自做作业,看书,既不参加讨论,也不发表个人见解。学校大型集会、运动会等,他们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课。于是,我找他们谈话,他们说:“升入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出路,干哪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耽误时间。”“我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我想: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效应的余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形成了“离群心理。”导致兴趣狭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这样的人,学科成绩再好也只是书呆子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成为“有知识、无品德的危险品”。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一下做法: ⑴认识“离群心理”,矫正思想观念。找他们分析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告诉他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一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重抓学科教育,轻抓或淡抓其他活动。二是父母的“成龙成凤”观点偏狭影响。上述客观上对三位同学“离群心理”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观上讲,由于同学们对未来社会“用人观”和人才标准认识不足,把人才标准绝对化,对“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过分析,使他们明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更高,通过沿海地区有些行业技术工人工资高于硕士生工资的例子,告诉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是适应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使之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⑵寻求超越方式,进行积极超越。“离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把“主题班会”改成“主体班会”,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实际问题,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说话内容,如在跟一个喜欢迟到的同学说句心理话的主体班会上,要求他们先送一句话给那位同学。总结时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和说话内容予以肯定和表扬,学校大型活动动员他们参加,并布置项目要求完成。二是树立其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集体活动,取得荣誉,便予以庆祝。三是发现其他同学的离群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别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离群转变为亲群。

  ⑶时时给予鼓励,处处进行督促。在组织他们进行超越“离群心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波折与反复,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师鼓励与督促。上述三个同学在开始接受超越“离群心理”教育时表现很积极,但后来也有再回头的趋势,这时,就不失时机地再给其布置参与和主持活动,对他们关心集体、兴趣不断提高的进步予以表扬,并督促他们制定“参与班集体活动计划”,逐渐加大其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频率,对其评语也随之提升,使之逐步告别“离群心理”,形成集体观念。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一,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13 练一练 1、2及习题7.2 1、5

  2、(讨论解答)课本P13 习题7.2 2、3、4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分析问题)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

  分析问题)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

  说理过程)

  (六)作业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4、5、6(选择);7、8(拓展与延伸)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