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反思

来源:爱问旅游网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好事多磨”,通过最初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再到研磨,对于文言

文的教学已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首先,《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所以课前预习环节我注重于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学可以学会的,而课堂学习中更注重探究提升突破,但是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不够,使得在自主预习检测环节拖沓,如文学常识部分学生的误读,这就向我敲响了警钟,不能自以为是的揣测学生,必须走到学生中去,细致安排预习任务,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预习切实落实下去,教师不能想当然的提前下定论,完全信”和完全不信任都是不对的。

其次,学习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导致课堂学习“题不对文”和相对操作性不强。我的教学目标有一条定位是“通过品析文章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掌握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然而本课上课时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此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所以目标的错误设定导致与课堂真正的教学“题不对文”,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过于轻率,毫无长远目光忽略课堂教学,应将有效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同时注意设置环节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可操作性,如“揣摩人物——我要探究”学习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揣摩人物——我要圈画”,就更具有操作性,使学生能够理解,也可以投入到人物揣摩中且不脱离文本。

最后,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课堂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本课我在授课中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讲故事译文和课本剧分角色扮演。然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取得的效果形式大于内容,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是学生多数只是看热闹,并没有从活动中真正落实知识。这使我明白了,不能为了时尚和热闹而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有文无言”,文言文教学往

往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两个极端间徘徊。课改之前,努力落实语言因素,帮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词句与进行语法章法的分析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样的教法导致的是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沉重,课堂因为“有言(字、词、句)而无文(文化、文学、文采)”所以气氛沉闷,使大部分学生视文言学习为畏途。课改之后,文言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大,文言课堂上教师更为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倾向于“文”等更高层面的东西,学生学习兴趣足了,课堂生机有了,但是,“有文而少言”直接导致的是学生文言基础不过关,时尚的课堂并不能遏止学生文言水平的悄悄下滑。

所以正是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之“言”,诗意追求文言之“文”, 激活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文言教学就有可能焕发活力。 通过此次活动,在自我反思与大家的“望闻问切”中诊断出我教学的症结,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共同进步的双赢!一个教师的进步就是很多孩子的进步,那么教育的进步还会远吗?忌因循守旧,求别开生面,忌浅尝辙止,求追根溯源应该成为我们面对文言文本的第一追求。文言教学的常式与变式是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尤其变式越丰富,文言教学就越有可能能焕发鲜活气息。可以说,经典文言文本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学、美学、历史、哲学的资源库,沉潜其中,反复玩味然后思接千载,虑通万里,文言的学习就会月明风清,天高地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