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省中考生物模拟试卷(七)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奥地利动物学家费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表达交流 【答案】 B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弗里施是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的进行了研究。 【解答】
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弗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实验法研究的作出假设。
2. “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古楹日敝加丹刻,老柏年深益黛苍”,卷柏和柏树分别属于( )
A.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裸子植物 D.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答案】 B
【考点】 植物的分类 【解析】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有种子植物,有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解答】
卷柏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有根茎叶,无花果实和种子,属于蕨类植物,柏树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属于裸子植物。
3. 下列有关大豆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豆油主要来自大豆种子的胚乳
②大豆播种前翻耕土壤的目的是满足种子萌发对空气的需要 ③大豆的果实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和胚珠发育成的种子组成 ④大豆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筛管运输到其他部位 ⑤大豆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⑥适宜条件下大豆种子的胚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D
【考点】
试卷第1页,总11页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解析】
1、种子一般包括种皮和胚。
2、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解答】
大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子叶两片,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①错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②正确;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③正确;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运输的,④错误;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发育成胚,⑤正确;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⑥错误。
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通过叶上下表皮的气孔进行 B.散失的水分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 C.可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D.能提高大气的湿度从而增加降水 【答案】 B
【考点】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解答】
解:A.气孔是体内水分散失的门户,因此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上下表皮的气孔进行,A正确;
B.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B错误;
C.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C正确;
D.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D正确。 故选:B。
5. 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这可以说明( ) 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 B.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
C.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D.叶绿素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 C
【考点】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解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出氧气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
试卷第2页,总11页
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马铃薯长在土壤以上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不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不是绿色的,说明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6.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瓜果产量的是( ) A.保持昼夜温度恒定 B.瓜类和豆类轮作 C.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答案】 A
【考点】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解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增加光照时间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强弱与温度等有关。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解答】
A、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度差,以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如果保持昼夜温度恒定,导致夜晚呼吸作用过强,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A错误;
B、瓜类和豆类轮作能够利用豆类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力,能够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
C、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光照,有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瓜果产量,C正确; D、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D正确。
7. 在人体呼吸过程中,当外界气体进入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肋间肌肉舒张 B.胸廓容积减小 C.肺内气压增大 D.膈肌收缩 【答案】 D
【考点】 呼气和吸气 【解析】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引起的,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解答】
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8. “膝跳反射”和“听到铃声走进教室”两个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A.大脑皮层 脑干 B.小脑 大脑皮层 C.脊髓 大脑皮层 D.脊髓 小脑
试卷第3页,总11页
【答案】 C
【考点】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膝跳反射是在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解答】
解: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低级的神经活动。膝跳反射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听到铃声走进教室”是在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多个中枢参与下的复杂反射。 故选:C。
9.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C.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答案】 A
【考点】 抗体和抗原 免疫的主要功能 【解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解答】
A、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A错误 B、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B正确
C、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C正确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D正确
10. 下列有关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酸奶和酿酒都是利用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B.白酒酿造过程首先是酵母菌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
D.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其他细菌 【答案】 D
【考点】
试卷第4页,总11页
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解析】
A、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B、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
C、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为了防止杂菌的影响,先将牛奶煮沸杀死其中的杂菌。 D、制作酸奶利用乳酸菌,酿酒主要依靠酵母菌。 【解答】
A、制作酸奶是利用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酿酒主要依靠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错误。 B、酿酒要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错误。
C、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生长和繁殖,而不是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错误;
D、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煮沸,进行高温灭菌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的影响。正确。
1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十二生肖。这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下列生肖动物中依次属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的是( ) A.狗、蛇、鸡 B.鸡、牛,蛇 C.鸡、羊,鼠 D.猴、虎、蛇 【答案】 B
【考点】 动物的分类 【解析】
动物按照体内是否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解答】
解:鼠、牛、虎、兔是哺乳动物;龙、蛇是爬行动物;马、羊、猴是哺乳动物;鸡是鸟类;狗和猪是哺乳动物。 故选:B。
12. 下列动物的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蚂蚁大军有组织地前往高处
B.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去产卵 C.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 D.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 【答案】 B
【考点】
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解析】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一般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答】
解: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
试卷第5页,总11页
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一般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ACD.蚂蚁大军有组织地前往高处、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均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体现了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属于社会行为,ACD不符合题意;
B.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去产卵,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B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E),父亲患病(基因组成为Ee),母亲表现正常,孩子患病的概率及其基因组成是( ) A.25%、Ee B.50%、Ee C.25%、ee D.50%、ee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根据题中信息,父亲患病,基因组成是Ee,则母亲正常的基因组成一定是ee。根据遗传规律,后代有两种基因组成,分别是Ee、ee,其中Ee、ee各占一半。所以,孩子患病的概率为50%,基因组成是Ee。 故选:B。
14. 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使颈和前肢都变长 B.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而产生白色的定向变异 C.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才产生了抗药性 D.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解答】
A、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环境获得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变化,所以不能遗传,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不是农药长期作用的结果,C错误;
D、哺乳动物牙齿的分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5.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我们在这颗美丽而孤独的星球上的伙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
试卷第6页,总11页
的是( )
A.藻类植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苔藓植物植株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茎和叶中导管相互连通 C.腔肠动物生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D.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答案】 B
【考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解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
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解答】
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B错误;
C、腔肠动物生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的外胚层有刺细胞。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C正确;
D、哺乳动物其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D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15分)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成年虎鲸捕食时用尾部叩击鱼群聚集的海水,使鲱鱼受到袭击晕厥。仔鲸模仿成年鲸的这种捕食方式,通过反复练习,仔鲸的捕猎技能逐步提高。
资料二:每年秋去冬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水落滩出,沼泽星罗棋布,水草繁茂,鱼虾众多,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据调查,保护区内有鸟类近300种,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鹤越冬地,白鹤一般在11月初全部抵达,3月底全部迁走,越冬期长达150天。
(1)仔鲸对鲱鱼的捕食行为,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划分属于________行为。
(2)资料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的多样性。
(3)白鹤的骨骼外坚内空,适于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它在动物类群中属于________。
(4)保护区内的鱼虾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试卷第7页,总11页
(5)虎鲸的捕食和白鹤的迁徙都是适应环境的行为,是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学习 物种 鸟类 消费者 自然选择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
仔鲸对绯鱼的捕食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资料二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它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
鸟类的身体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骨骼外坚内空,适于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
鱼虾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含碳的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构成动物体或为动物体生命活动利用;动植物死亡后,其尸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有些动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化石染料,其中的碳经过燃烧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所以说动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一方面可以寻找食物。另一方面逃避敌害保护自己,有利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故虎鲸的繁殖和白鹤的迁徙都是适应环境的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市某校七年级学生小强制作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小强所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共同结构。但也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________、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是: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生理盐
试卷第8页,总11页
水;牙签刮口腔内侧壁;涂抹;盖盖玻片;染色等六个步骤。A图中出现气泡,是由于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________”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3)已知小强观察B图使用的目镜是5×,物镜是10×,则该物像被放大了50倍。若想在视野中观察到更多的细胞,小强应选择物镜放大倍数为________(填“8×”、“10×”或“15×”)的镜头,转动C图显微镜中标号________所示结构进行观察即可。
(4)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________。 【答案】 细胞壁 盖盖玻片 8×,② 细胞核 【考点】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主要结构的作用、临时装片的制作、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区别和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解答】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临时装片的制作的主要步骤: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A图中出现气泡,是由于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物像越小,物像的数目越多。所以选8×.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转动转换器可以变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
取同一植株相同大小的三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保留全部叶片,枝条B摘除部分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如图(一)。在每个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将这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后,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试卷第9页,总11页
(1)以下哪一项可以作为该实验探究的问题________。 A.光合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B.油滴对植物吸水有影响吗?
C.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D.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实验现象:A、B、C三个装置液面下降幅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连接)。
(4)实验结论:________。
(5)图(二)是观察该植物叶横切面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图中标注的________部位(填数字)散失的。 【答案】 C
(2)叶的数量 (3)A>B>C
(4)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5)4 【考点】
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闭原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蒸腾作用、气孔。
【解答】 解:(1)题中A、B、C的变量是叶的数量,其他条件都一样,因此是对照实验。
A的叶片多,B的叶片少,C没有叶片,均用油滴铺满水面,观察三个装置中液面的下降情况。
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故选:C。
(2)该实验中A枝条有较多叶片,B枝条有较少叶片,C枝条没有叶片,因此变量是叶的数量。
(3)A枝条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得快,B枝条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得慢,C枝条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得最慢,原因是A枝条叶的数量多,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散失的水分来自量筒中的水。 (4)实验结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5)图(二)中1是表皮、2是叶肉、3是叶脉、4是气孔。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
试卷第10页,总11页
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和蒸腾失水的“门户”。
试卷第11页,总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