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考纲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考纲

来源:爱问旅游网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历任两江总督等要职。提倡经世之学。主持编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积极整顿海防,认真备战,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英雄。

天京事变: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关系逐渐疏远,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杨秀清逼封“万岁”。洪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勤王”。 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翼王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滥杀无辜。韦又动杀机,石达开闻讯连夜出逃,在安庆起兵讨韦。洪秀全遂诛杀韦平民愤。后洪秀全对石达开“疑忌”重重,“不授以兵事”,并以洪仁发、洪仁达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北京条约: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10月24、25日,清钦差大臣奕昕在北京分别与英、法全权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并签定了《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1)开放天津为商埠。(2)准华民赴英法属地或外洋别地工作(3)割让九龙司给英国(4)交还天主教堂教产(5)赔偿英、法兵费各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11月14日沙俄又强迫清政府在北京签定了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其一直拒绝批准的《瑷珲条约》,而且把所谓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沙俄。

东南互保: 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

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府院之争: “府”指总统府,是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以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其实质反映的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在中国的霸权。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发生冲突。因“参战”问题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引国会为助,反对参战。段召集亲信督军到京,组成“督军团”胁迫黎和国会同意参战,遭到抵制后,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免去段的职务,段愤然离京去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唆使皖系军阀并联络奉系军阀宣布脱离北京政府,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策划武力倒黎。府院之争引发了“张勋复辟”,段瓦解张勋复辟控制中央政权。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晚号刚木老人。汉族,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江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在厦门击退英舰挑衅。后因在粤办理不善而事戍伊犁。释还,迁至陕西巡抚。他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割让香港岛的大臣。有《石砚斋诗抄》等多部著作传世。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的太平天国起义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全面的农民革命纲领和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①关于土地纲领。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②关于理想社会蓝图。建立“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

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经济方面,发展交通金融,主张奖励器皿技艺。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也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要求,所以行不通

洋务派:19c60年代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部分当权人物和某些开明士大夫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政治主张和时代思潮。学习西方军工技艺,引进西方军事制造技术,仿效西方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强化清朝封建统治的主张,后来这一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引进,逐渐扩展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主张举办洋务的倡导者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和军机臣文祥地方大吏有曾左李沈等。这些倡导者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与老外直接交涉,为保清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且手握中央地方军政经济实权。在兴办洋务问题思想主张基本一致,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势力相当大的政治派别,习惯上称为洋务派。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和社会实践,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美俄意奥日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不平等协议。其签定于1901辛丑年,故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其主要内容为:赔款4亿5000万两;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清廷向各国赔礼道歉;惩办支持过义和团的官员,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抗;拆毁大沽炮台,允许从北京、天津到山海关

的主要地区驻扎外国军队;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同日本首相伊腾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签订。共11款。主要内容为: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该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中法新约:中国和法国签订的结束中法战争的条约。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共10款。主要内容是: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 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④ 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天津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等10个城市为通商口岸(要将所有口岸注名);外国船只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外国人帮办税务;进出口货一律按5%抽税,外国人只征2、5%的子口税,;对英赔款400万两,对法赔款200万两等。天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西林教案:即“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

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活动。在当地作恶多端并包庇不法教徒,激起民愤。1856年马赖及不法之徒两人被当地官员处死等26人。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同次年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扩大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黄海海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到黄海大东沟。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途中遭到日本海军舰队的袭击。丁汝昌下令迎敌,重创日本舰队松岛及赤城、吉野、西京丸等舰,赤城号舰长丧命。中国致远舰 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督率士兵英勇战斗,与自己的座舰同归于尽,壮烈殉国。在这次战斗中,中日双方互有损失。后李鸿章为保存自身实力,强令北洋水师困守威海卫。这种一味避战求和的方针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始,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生政变止,是戊戌变法实施时期,历时一百零三天,故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主要是经济、军事、文教以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这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思想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其失败是新兴资产阶级缺乏实力对封建顽固势力估计不足。

护法运动: 1917年8月,为反对段琪瑞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国民政府,任大元帅;以恢复国会,维护临时约法为旗帜,讨伐段琪瑞的北洋政府;由于西南军阀排挤和破坏,南北军阀妥协,孙中山护法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初步宣告了辛亥革命以来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结束,再一次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护法运动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许多专横独裁的军阀再也不敢公然鼓吹复辟帝制了。

护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从北京秘密返回云南,联络李烈钧、唐继

尧等各派反袁力量,组织护国军,于是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后分兵三路向川、黔、桂进兵,发动了护国战争。护国军发展很快,获得各地响应。黔、桂、粤、浙、陕、川、湘等省宣告独立,通电促袁退位。北洋军阀内部亦开始分化,帝国主义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在举国上下一直反对的形势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不久病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达到了袁世凯,遏制了封建复辟,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但它又是不彻底的,仅仅打倒了一个袁世凯,代之而起的是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反动统治,这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又名捐厘。分两种,行商的货物通过税和坐商的交易税,税率 。1853 10,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碱在扬州仙女庙开征。第二年推行到许多地区。至50年代末,厘金制度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经济负担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总理衙门:1861年1月,咸丰帝批准恭亲王奕等的建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关税通商等事务,后连筑路开矿制造军火炮舰等也归其管理,总揽全部洋务事宜。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了五月四日的爱国学生运动,即“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月4日到6月3日,以学生为主力军,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第二阶段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心转移到上海。“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严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标志这个政策的结束

北京政变:即“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载淳继位,并以载垣等八大臣辅政。而载淳生母那拉氏和奕暗中勾结,于11月2日下令捕杀载垣、端华、肃顺,两宫皇太后正式“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奕被授为“议政王大臣”。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瑷珲条约》中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的规定;将乌苏里江以东以南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并商定于日后对中国西北中俄边境进行勘分。该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着手建立其独裁统治。先是制造“宋案”,而后与帝国主义“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蓄谋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1913年6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不服从中央为由,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内战,江西都督李烈钧、黄兴等国民党人被迫起兵讨袁,各省先后响应。由于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占优势,加上国民党人事先未作充分准备,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张勋复辟:亦称丁巳复辟。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无力与段抵抗,被迫同意盘踞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北上调停。张勋率“辫子军”北上天津,与段祺瑞密谋,通电逼黎下台,解散国会。入京后,张勋赶跑黎元洪,于7月1日拥戴清逊帝溥仪登基,该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复辟清朝。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赶黎下台、解散国会的目的已达到,又组织“讨逆军”起兵讨张。12日,张勋辫子军失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为期12天的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阿思本舰队:同治元年,亦即1862年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向总税务司李泰国寻求帮助。通过李泰国的斡旋,清政府从英国购得7艘兵船,组成一支小型的“中英舰队”。总理衙门委任英国海军大佐阿思本为舰队统领。然而,英国人和中国人因为指挥权问题相持不下,结果双方都很失望。计划以失败告终。“阿思本舰队”事件,终以清政府损失38.2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而结束。这一事件进一步暴露了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的野心,同时充分说明,依赖外国军舰来巩固自己的海防是根本行不通的。

《革命军》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宣传家邹容著,1903年出版,章太炎作序。书中论述了中国不可不革命的道理,提出革命建国纲领25条,内容包括推翻清政府统治,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实行议会制度,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等。此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风行海内外,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对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军阀头目。随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12年任袁政府陆军总长。1913年指挥北洋军镇压“二次革命”。其后兵权日重,遭袁疑忌,1915年8月被解职。1916年复被起用为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对付护国军。袁死后,成为皖系军阀首领,以国务总理控制北洋政府,对外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力主对德宣战;对内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因与总统黎元洪形成“府院之争”,暗促张勋带兵进京驱逐黎元洪。张勋复辟后,又誓师讨张,以“再造共和”自居,继续掌权。大量向日本出卖主权,借款练兵。1920年直皖战争中被打败下台。

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1845年英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始。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晚更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是近代学者、洋务派理论家。被誉为“第一流洋务人才”。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1875年光绪元年3月授福建按察使,遂上《条议海防事宜》,建议“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批评官办、官督商办企业,鼓励商人自我制造经营。翌年因马嘉理案奉命出使英国道歉,成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出洋期间多方考察提出中国西学还要在教育、交通等方面。后因被清议攻击卸职回乡。著作有《使西纪程》《英轺纪程》《郭嵩焘日记》等。

门户开放: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

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美国利用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天演论》严复最著名的译作。他译述的是英国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一书的前两部分,是近代较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译述。严复在翻译时,强调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以意译为主,同时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书中运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号召向西方学习。其出版后,在知识界引起很大轰动,为中国人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更加坚定了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决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国会请愿: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发起的政治运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后,一味敷衍拖延,毫无立宪诚意。资产阶级立宪派外感于列强亡我的威胁日益紧迫,内鉴于反清革命的风潮不断增长,更加急切地希望加快改制,以挽救危亡﹑消弭革命。他们认为,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召开能够限制和削弱君主专制权力的国会。为了统一舆论﹑造成声势﹑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他们发起了国会请愿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