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2卷第J期 2002年1月 王 津 学 院 学 报 V0i.22 No Jou rnal f)j l'ianjin University of( ̄'on/nle rce 』an.200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 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王树春 (天津商学院经济学系.天津3001 3.t) 摘 要: 是否市场配置资源为标准界定二元经海结均.舟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厦其 变彤”{对改革前后中国的 度变迁.经济发展和”变形”的二元经济结构厦其转化过程的特点进行了重点探析总 结:时进入2]世纪后中国的体制改革、经弃发展、二元经济鲒构转化的关系厦所面临的问遛,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蛭弃发展:计划经济;市场蛀济:制度变迁: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1 0262(2002)0l 0005 07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涵义 即天可比性,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在任何时期都具 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其生 产力层次性的划分就不在于物质技术手段的水平高 二元经济结构,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 个显著的普遍的特征。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按刘易斯 等人的解释,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存在两个不同的 低,而在于是否进行商品屯产和经营,是否按市场规 则组织生产。第二,由此界定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 部门:一是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也称 资本主义部门或商业化部门;一是农村中以农业和 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也称非资本主义部门或非 商业化部门。其实.所谓二元性实质就是指一个社会 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或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并非是 推论就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 的过程,也就是二元经济结构演变转化为一元化的 市场经济的过程.尽管各发展中国家的具体的现代 化道路因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可能不同, 同一的.而是存在两个。笔者认为,尽管刘易斯等人 的二元经济模型是以资本主义或城市部门为标准进 行划分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型,但是.在他们的 观点中,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同一的。因此,当我 但是.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过程中所经历的 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如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非农 业部门)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等等,则是 共同的。最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 们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或方式 去认识时.以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否市场机制为划分 的标准,就可以撇开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和 此,中国经济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二元 经济结构特征,而且其转化过程也会面临发展中国 家在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共有问题{中国又具有自身 的历史和国情,j0年前推翻了三座太山.随之建立 文化的差异,将“二元经济结构”界定为以市场机制 为资源配置基础的部门和以非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 基础的部门 第一,这种划分,一方面,划分标准既统 一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2o世纪70年代 末开始了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事业,并在改 革中选择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发展方略,这决定了中国的 明确.保持了与刘易斯等人划分标准的延续性和 同一性,又能够反映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所 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共性;另一方面.也避免r 二元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变转化过程 中极具自己的特殊性。 单纯从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划分经济结构的局限性 Il生稿日期:2001—09—10 作者筒介:乇树舂(19 5u一),男.f4Jt安国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盂 ≠ 商 学 蔓 学 报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 转化的特征 巾围实 r改革开放前的二几经济结构的转化过 程.圜让会主义新中同的逢 m 发生r一次特殊的 ;寅变或坐形。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性质 新q, 成立前的中国的二 经济结构.更多地 阵现r与发展中国家共性的一 因为.从理论或抽 象的l打l史过程看.今日的发达周家也经历了由 兀 的农业经济社会到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发展转化为 一元化市场经济的过程.但是.它是由一个经济社会 阵系内部自发产生发展转化 完成的。而今日的发 展中国家当初由一元化的传统农业经济到二元经济 的过渡车身就具有特殊性,即发展中国家的城lh制 造业郭^](现代部门)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山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c输 )带进来的,或者是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 来 的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 的. 元经济结恂是相对于一元化的市场经济而言的 中同的二元经济的形成,显然也具有同样的 质 中 国早在18如年始就丧失了主权的独立 ,并逐渐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1 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 曾试图通过所谓“洋务运动”建造自己的工业,南于 没有引进市场经济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应 的政治制度以及丧失了主权的独立性,最终导致失 败 因此,中国的城市工、 l其实还是由于列强的侵^ m】逐步建立起来的,使中国的经济彤成了二兀结构 但是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制度上二却足:城市“现代 经济”由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控制.传统的 农村经济由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这种制度造成了城 『1 现代经济”是服从帝国主义国家利益的需要.而 不是服从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利益的需要.从而严 重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L且就 阻碍了二 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市场经济转化的进程 致速度 困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平殖民地或殖民地经 济不发达国家,要求得本国本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 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首要的任务是先解决阻碍发展 的制度问题 20世纪50年代前后,世界范围内的民 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正是这一问题的时代反映 中国则依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 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市场经济的转化发 生 演变或变形 【二j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二元经 济结构及其转化的“变形” 1 94 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r“= 座大山”,夺取了政权,建市了社会主义制度 按照马 克思主义的观 ,公有制(社会主义)不可能产生于 私有制内部.公有制的建立是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治强制)为前提 南此决定了: 一方面在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组织在社会 主义制度中起主导作IEfJ.R实行共产党的・元化领 导.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组织中的棱心地位;另一方 面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就实行全民(国 家)所有制的“政企合一”.并对整个社会经济起领导 和示范作用 进而这两方面j己相互强化,即随着国有 经济的发展,政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口益巩固,进一步 强化了政治组织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而政 治组织力量的加强,又进一步推动_厂国有经济的发 醍和政企合一的聚力。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一 种由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即 国家的政治组织所遵循的理论和所制定的路线 方 针、政策决定了该社会的制度 董迁方向 由此,中国 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发生了变形,与其他发展中 国家相比具有T自己的特殊性 其所以称之为“变 形”,是因为:(1]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本质并没有 变,但是在发展目标的认识上 B现r偏差,即把现代 化日标狭义地理解为农业一工业化.T业化又被片 面理解为生产的机械化和社会化。(2)与把现代化 认同为工业化相适应,又认为由国家集中社会资源 建设一些工厂和项目会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即强调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此使二元经济发生r 变形:资源配置力试以 计划”为标准来划分;二元经 济结构的转化过程由市场机制自发的扩延过程,转 变为由国家集中社会资源 计划手段配置资源推进 工业化的过程;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公有制、 计划经济、工业化 这种转化模式必然呈现 下特 征:其一,以计划手段配置社会资源扼杀了市场机制 的作用,计划当局不可能充分r解社会需求的信息, 而最终导致生产和产品需求结构的不对称,资源配 置效率出现递减趋势。其二,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相结合,形成了“党政不分”、 政资不分”、“政企不 分”、“铁饭碗”、”大锅饭“,扼杀了企业和个人的自身 利益 企业不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不负盈亏责 任,企业既无内在动力又无外在竞争压力,最终导致 微观领域资源配置和利用缺乏效率 其三,单纯 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荨 # 王柯春:中国二元经 结构转化口々特征及丢趋势 蒹 仑制度变近的重要_生 业化为H标和片面追求[- 化的速度.也必然导数 在经济增长上.足以高积累推动的粗放式经济增K 和重复建设与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结构小台 为特 征;必然导致在制度上为维持这种经济增长.足以追 求 一大二公l二纯”、”穷过渡”为特征.其结果则是形 成”高积累、高增长、高浪费、低效率”的”二高一低” 的短缺经济由此可见.这种高度集权的i1划经济体 制所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技其转化f自 变形”.逃 将使社会失去报酬递增的基础.使制度变迁陷人“I"J1 锁”的闻境而不得不进行制度的改 实际上,回顾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近: l l历史.也正是如此 这段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个时 原来的状态.而是指_u】到由l仃场机制白发扩延的转 化过程和最终转化为~元化的市场经济 但是.由于 改革开放前的“变形”不仅决定了中国体制改革和开 放的特征.也同时决定_广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二 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仍具有独特性 (一1中国体制改革的特征 按照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一种制度(体制)向 另一种制度的变迁.首先必须在产权安排E有根本 的突破,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责、权、利和相应的行为 规则;同时,国家的政治体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法制建设要配套.政治组织的各权力机构的职能要 _月确.政府的行为方式要实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 『化.从而使产权和交易规则得到有救保障。但是由于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政治和经济高度集权的制度,是 由国家政治力量主导和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 式.因而决定了中国的体制改革具有兰个鲜明的特 划:一是,从建国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1 956年 虽 然这一期问计划经济成分在不断JJu强,『日是『}1于 家资本主义或市场经}齐战分仍然 J有相当的比晕. 加之人民政治热情高.经济带百恢复性质.八f『_的需 求还比较简单.计划经济的内在矛盾还不突 .从 而.能够发挥集中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优势.使 征;(1)中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前提,必须是国家政治 组织内部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并且主张改革的政 经济有较高绩效的增长 二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刮炙化大苹命开始的1 9G6年这一段时间 先是紧接 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就发生r 大跃进”.随J 进 治力量占据了优势和主导地位.使党和国家的政治 经济路线、方针、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决定了中 国的体制改革仍然是由国家政治力量主导和推动的 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2)一方面国家政治组织内 部对改革的认识和统一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国 ^经济的恢复调整期.并对制度进行了适当调粘.实 行J“‘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这实质是对市场经济的 一定程度的肯定和恢复,因而.在“大跃进”之l 和文 化大革命之前的一段时期内.经济仍有一定绩效的 家的政治组织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行政于预.对传统的体制进行改革也需要 一增长。三是.从l 966年到改革开放前的7O年代未. 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期 中国的经济儿乎 陷人崩溃的边缘,虽然政治混乱是一个重要 素.但 是从根本卜说则是因为在制度卜完全排斥市场的作 用( 割资本主艾尾巴”j.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计划 经济体制的结果 可以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近 个过程,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因此.政 治组织基于自身的政治和终济利益需要,必然在政 治风险和经济利益上进行权衡,不会采取”突破性” 改革方式.追求的是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中心), 是使改革、稳定、发展统一起来 由此决定r中国的 体制改革又是一种渐进的分阶段推进的改革模式。 (3)这种渐进式分阶段的体制改革的时间顺序,与 3 年的时间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越来越完 善了.但是.二元经济结}勾的转化进程和实现T业化 的速度却越来越慢了,最后几乎造成了这一进程的 停滞 改革势在必行 制度变迁所要求的先是产权安排和相应政治体制变 化的逻辑顺序具有相逆性,使得产权安排和政治体 毹改革都不会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发生,而使政治体 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滞后性,表现为政 治组织和政府职能不明确.法制建设不适应改革和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 转化及其特征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事业、从最初 {人市场机制.到把改革的目标确 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中国的二 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化.也开始了由“变形”到“ 归” 的转化。当然,所谓“回归”并非指二元经济结构回到 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行为的非制度化、法制化、规 范化。 【二j中国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中国体制改革的性质及其特征,决定了改革开 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致其特征 1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就是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天 津 商 学 院 学 报 2u02年 决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闽题.发展的实质就是二 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市场经济的转化 由于高度集 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扼杀r市场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发展市场机制 峰管改革之初并没有如此明确的认识.但是,中国的 改摹实质一开始就走向l『这条道路 中国的改革到 前为止,大致可 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 ¨年代末纠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一方面将逐步 放开流通领域和放开所有制限制相结台,允许并鼓 励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使独 立自主的非国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数量迅速增 长 另一方面,政府采取放权让利、承包制、利改税、 股份制试点等改革形式.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 自主权,尤其是对国有中小企业采取了更为灵活多 样的改革形式;与此相对应,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 一定的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权.政府对国有企业控 制与管制的范围和力度逐步减弱,以行政手段为主 的直接干预方式逐渐淡化,使国有企业逐步进八市 场 再一方面.国家对农村经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主的生产责任制的改革.为农村经济逐步市场 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独立的 生产者(农户)的发展与市场的发育互动起来 改革 促进了发展,其发展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更重要的是使市场逐步发 育.为下一阶段改革和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奠定 基础。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 在总结 前期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 的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以 构造国有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配合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国家宏观调控体 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力争在进人21甘t 纪之际,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中 国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中国的体制改革为中国2O 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由于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和分阶段性,决定了 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之前,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又有其特殊表现:‘1 在 城市经济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体制并存即烈 轨制,城市经济形成一种特殊的二元 。所 ,在城 市经济中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计划经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最 终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因此,在 城市经济中,改革是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主要方面 (2 J由于中国的改革首先始于农村,很快就普遍推 行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方式.农户有了 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责、权、利比较明确,指令性计 划在农村经济中已基本不起作用。因而.在农村经济 中传统农村经济和市场化的农村经济并存.农村经 济呈现另一种二元性。农村经济中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任务,是促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专业化、集约 化、市场化的现代化生产转变。因此,在农村经济中, 发展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有人曾因此将中国的经济 称为“三元经济”或“四元经济”结构,显然,这其实不 过是改革前中国“变形”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阶段 的一种特殊表现。也就是说.由于中国改革的渐进 性,国有制和计划经济不能一下就转化为市场经济, 决定r中国“变形”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市场经 济宏观转化的大过程中,存在着内容不同但目标一 致(市场化)的“双转化”和双转化互动的复杂关系. 即城市经济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传统农村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并存与互动 其中,在城市经 济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其转化 的速度和深度,不仅取决于依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 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进度和力度.以及政府职 能及其行为方式、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相应配套 改革的适应度,而且也取决于农业的发展为其提供 的农产品和农村购买力的增长速度;而传统的农村 经济向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化进程,则不仅 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取 决于城市经济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速度及 其市场规模的扩展与城市的扩延度,所创造的对农 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和农产品的吸纳力(需求)。 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渐进性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长期互 动互制过程中.存在三大焦点:农业(农产品)生产. 国有企业改革,就业或失业。 3.由于中国的改革仍属于国家政治力量主导 的制度变迁模式,国家政治组织及其所制定的路线、 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对体制改革(制度变迁)起着 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进而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 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其解决 的程度,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不断深化的体制改 革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使中国经济 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总体上说,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这种改革或制度 变迁模式也决定了,如果改革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 王树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一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策或发展战略出现不足、失误或配合失当,也将为经 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带来隐患。 【三)改革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绩效分析 担仍然很重,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平等的外部环境: 等等。(2)改革初始阶段,中央政府给予各部门和地 方政府不同程度的放权.一些部门尤其是金融银行、 1.中国的体制改革和所采取的政策与发展战 略,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所遇到 电信通讯、铁路民航等部门形成垄断而获取特殊利 益,一些地方因享受优惠政策和依据特殊的地理或 资源条件而迅速发展,迅速扩大了地区间和职工间 的收入差别。虽然这有其很大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并 非完全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而中央政府未能充 分利用其权威和财政手段于以调控,叉导致地方保 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产生,同时还一定程度上 的一些关键的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1)中国一直 比较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尽管80年代初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 粮食产量迅速增加、政府在80年代中期比较乐则而 对农业一度有所忽视.致使80年代末出现粮食短踺 与价格改革“闯关”失败,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加 大了对农业的投人,使我国在90年代中期比较成功 地度过(推迟)了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指出的二元经 济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即“粮食短缺点” (2) 中国放开所有制限制和不断加深对国有企业的改 导致了重复建设和区域经济的趋同,导致生态环境 的恶化,加大了中央对经济结掏调整的难度,使二元 经济结构的转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呈现较大的不平衡 性,进而又影响到全国性的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市 场体系的形成 (3)一个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技术 创新和制噬创新的机制,是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 的根本。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在制度变迁或体制改革 中起主导作用.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份依然存在、其 惯性作用仍然很强,各级政府在处理改革与发展的 关系时.过分注重经济增长的一些短期的数量指标, 革,使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尤其是80年代中期乡镇 企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 非农业部门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和农村人L】向城市 的流动(打工族),又较成功地使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所称的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点即“商 业化f或市场化)点”提前、从而缩小了“商业化点”与 “粮食短缺点”的距离。(3)中国把实行“计划生育” 作为一个基本国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与 而对涉及更长远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技术创新和 制度创新的问题重视不够.尤其对实质是改革问题 的制度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更为不足。(4)二元经济 结掏向一元化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 较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人提高相结台,ur以说. 中国已成功地越过了“低水平均衡陷阱”。(4)在蚴 年代中期,中国又比较适时地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 转变”的发展战略,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结 合起来,从而、为经济更长期的持续增长和二元经济 结掏的持续转化奠定了基调 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但是 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制度 阻碍了人口流动。尽管这在~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 的稳定,然而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对城市而 言,城市居民受该种制度保护而缺乏进取精神和竞 争压力、使本该一定程度存在的城市失业长期表现 为“隐蔽性失业”;且由于农村人口难以获得城市户 2 中国渐进式分阶段的改革,在不同阶段的侧 重点不同,致使一些配套的和触及更深层利益的制 口或永久居住权,也不利于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和 城市功能的扩延。另一方面对农村来说,中国人多地 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或“隐蔽性失业”,“离土不 离乡”难有足够的吸纳力,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形 成;而且农村村民住宅占地较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 的有效利用。这就是说,中国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功能 的扩延滞后于目前整体经济发展的进程。L5)现代 化和市场经济是动态化、历史性的概念,经济发展也 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科技和人的素质将在经济 增长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 是向一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化,要赶上发达国家 度改革、往往因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不易协调或其他 种种原因而延迟,导致一定阶段改革的难度将会加 大.经济发展或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进程进而受到 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1)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未 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仅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至今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而且国企的分布范围仍然过宽过广;与此相对应,政 府的职能也没有实现根本转变,政府各部门职能不 明确,仍然管得过多过宽过死,法制建设明显滞后, 政府行为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约束,随意性很强;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步伐迟缓,企业的社会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经济水平必须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提高凡的 素质为保i 。然而.我国在这个问题l一.町以蜕是“说 得多.做得少”.表现为:一方面.筏国的教育和转 『 技术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小仪比发达 国家低而a也比发展中闰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 面.我国的教育制度仍属于计划经济悼制的基本掏 造.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 人口的总体素 质低和不能实行市场化的有效流动.科教兴同战略 的吏施不尽如人意.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经济后期的 持续快速的发展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往前 期改革中虽有所认识.但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这将 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0.的进程和哼『 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与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也直接 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二 经济结构的转化 进程 同时.按照渐进眭改革方式的逻辑.这 题 也必然构成中国下一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所必 须解决的战略重点 四、进入2l世纪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的展望 中国的体制改革.按 党和国家制定的目标.将 在2l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Ol_1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L世纪中叶实现制度和经济的现代化并赶 (那 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山 卜的分析町 知.进入2l世纪后.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 凡J 一个 分关键的阶段。 】.中国的改革由20世纪90年代以点线改 为主搭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架构的阶段.将进 人依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立体配套的全方位 全领域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该阶段的改革不仅是90年代第二阶段改革的承继. 而且更具广度、深度和力度.更为艰巨、复杂。展望下 一阶段的体制改革 其基本特征将是紧紧围绕政府、 企业、市场的密切关系而配合展开:(1 J国有企业的 改革.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 相结台,与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重组和 有资 产的”有进有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经济布局 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台,与实行股权多元化、取消企业 及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营造企业家市场和建立相 应的收人分配制度相结合 如此.则真正为建立产权 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和具有内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 』,前提 (2 J与同有 业向着规范的现代企4【,制度 改革f1]对应.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职能及其行为方 式也将进行实质性的转变。一方面.政府经济职能的 作用范围将被界定在 下领域:…是界定千¨保护产 权、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督经济主体的行为;二 足参与公共物品、外部影响、垄断等“市场失灵“的领 域;i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建 完善的社会 保障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的经济 职能就是维护市场功能,弥补市场缺陷.矫 f:市场偏 差。另一方面.政府行为将实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 化.做到 依法治同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要遵守 与 市场保持一致”的准则. 保障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 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及其高效 这样.各级党政机关 都将州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 等方面彻底脱钩.企业真『F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而 且.除公共物品、自然垄断等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企 业外.对于一般性的竞争领域政府不再控制L控股). 政府的着眼点不再是直接对企业而是国有经济及其 控制力.和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3)国有企、l 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方 面的改革配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真 正建 和完善 一方面,从微观角度看.不会再有所 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区分.而只有公 司制企幢、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之别.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将真正被构造起来 另一方面. 从宏观角度看.政府职能及其行为方式的转变.依法 治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企业创造了 乎等的外部环境.为消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提供 r制度保证.社会主义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市 场体系得以形成。两方面结合,企业作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法人实体. 内部具有了创新动力而成为创新的主体.从而整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 创新的机制,制度变迁将逐步由国家主导的制度变 迁模式转变为自发性制度变迁模式,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化即经济持续高效 地增长有r制度保障 2 在前期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下一 阶段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战略也将作出调整,经济 的持续高效增长成为其目标 其特征将是:(1)经济 增长由单纯追求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追求 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经济结构将全面调整达 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更快.第二产业的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鹩.鞲 王枵春:中目二置经 齐结均蟾E约特征及其趋势 兼谚制度变迁昀重要性 ・11・ 求肇础将提高.第一 业尤其足农业生产的分I j 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机械化与生物化、深 与市场化将开始起步.生态环境由恶化的趋势 良 总之.进人21世纪.如果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 略得以II ̄.,Ij贯彻.随着改革的深人.经济发展即二元 经济结构转化持续进行,大约需10~20年的时间, 一性循环转化。(2)随着科研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科 技、教育实现产业化并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劳 动力的素质普遍提高.^力资本的作用超过物质资 本的作用 (3)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加眦.农村凡口 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的速度将加快.劳动力市场形成. 城市和农村的失业人口将存一个相当长的叫期内并 存.并成为该阶段最突出的经济问题.使人几由农利 方面.城市经济中的计划经济将从根本上完成向 市场经济的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变形”问题不复存 在.而 回归”为本来意义 的二元经济;另一方面, 二元经济的“二元”差距极大地缩小但还需要一段时 间才能彻底完成转化 至此.随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向 一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化过程.则是城市经济和 市场经济的自动扩延过程。大约再有20~30年的时 间.这一过程可能结束.中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人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 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演变为以农村凡口向城巾流动为 主导与城市人口也向农村流动的双向流动 ‘4)国 家由优先发展东部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转为实施巾西 部大开发的不平衡战略.东西部发展差距将逐步缩 小.蛀终形成区域经济的分 和 .补.实现南资源禀 阿瑟・ 特斯.二lJL经济论IM1958 北京:北京经 学院出咂牡. 砒、要素流动、贸易互利即市场调 的区域经济的互 动平衡发展 (5 J进^21世纪.中国加人世界贸易 组织而与国际市场接轨.21世纪是经济的伞球化迅 速发展的时代.中 的市场更为开放.竞争更为激 烈.资本和服务市场得到极大的发展.1爪业之间的兼 并重组进人更高级的形态.这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 的经济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进程 1] 谭崇台发辟经济学[M 海:上诲人民出版杜-】D8 0 3]道格扎斯・潇斯.绎挤史中的站均与变迁EM TI 海:上诲三联 书店.19 94 4:赵^炜.对我 经挤政革二J年的若于 考lJ].经挤社会搏制 比较,l99g L 3 J:9 16 5: 谢 涛 8年 米我闭经祷政策的变迁与经济绩教lj:江 汉眭坛,I蛆9(6 J:l1 l~ Character and [rend of Duralistic Economi ̄Structure Conversion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ystem Variance f i.VG Shu churt (I)el/a rtment of Economic-.Tianiin U[ifversity of ComItterce.Tianjin 3001 34.China) Abstract:Thi paper adopts whether nta rke:allocates resources or 11ol as the criterion 1(I define duralisdc economic trueture and ana[yses the tormadon and trHnsfigu ration of dura]istie eeonotl3ic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 li ̄hment。f TIPw Cbina.The L.haracters nf th vs Lem variance.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transfigu ration of dura[i>tic econontic>truetur ̄and lt converting p roc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lorm are mainly analysed and Nurfl marized.Some opinions aboul the re[at[onehip and problems faced with of China’S system innovation・economic de ve]opment and cortve r skm of du ralistic ecOttOtttic structure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duralistic ecoiiorllic st ructur ̄:㈣ ̄[nce 1 system innovation n(】m1 deve[opment:planned economy;marke r economy:sys ̄eFll vari (责任编辑丁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