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②、把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开发学生对《错误》的不同情感体验,互助合作进行多元解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对“美丽的错误”的理解(包括其字面意义及多元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导析法 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至今婉约仍被人们
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 “轻巧清隽”、“ 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1、找一名学生读“课下注释”
2、教师补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1949
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几经辗转,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1、教师范读 2、明确字音:
跫qióng帷wéi扉fēi 3、学生齐读
4、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
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大家听听?
①一名学生转述 ②其他学生自由补充 ③教师归纳总结
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它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它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
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摘自《教学用书》)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具体赏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②教师明确:
a、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既是归人;
b、“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
c、“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②教师明确:
a、女子以为,“达达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
兴奋起来,所以说“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 b、“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c、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六、妙用修辞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的妙用。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秋
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七、课堂小结,再读诗歌(教师、学生齐读) 小结:
《错误》中的“错误”是由谁造成的?是过客还是思妇? 将两种切入点相互参照补充,丰富和圆满诗作的蕴含。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思考课后练习一
附: 参阅书目:
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