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拙政园造园景观赏析

拙政园造园景观赏析

来源:爱问旅游网
苏州拙政园景观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

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在这里主要对赏景方式和拙政园中的亭、馆作分析。

一、赏景方式的应用

拙政园中运用了很多种中国传统的赏景方式,分景就是其中一种。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

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

(拙政园入口平面)

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图中隐约可见的的为绣绮亭)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

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二、对亭的分析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

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荷风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

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动人的夸张和

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

(荷风四面亭)

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同时,小亭四面贴水,位置低平,绰约立于池,与

高处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是整个水景画面的中心。

待霜亭

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北部是陡坡,高

(待霜亭)

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当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塔影亭

拙政园西部最南端的临溪小亭。从中部流来的池水经过卅六鸳鸯馆之

后,来了一个转折,并突然变窄,成为一条溪流,深深向南流去。两边栽植桃、柳、梧桐等,颇有小溪幽谷的趣味,循廊缘溪南行,可到塔影亭。亭筑于水中,两边小溪相绕,这里是拙政园的最西南处,据说当年园外尚无房

屋遮挡,于此可以看到西边北寺塔的倩影,故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诗意,而名之。(另一说是此亭倒影水中,宛如一座宝塔,故塔影亭为八角形,从顶到底及周围窗格均成八

(塔影亭)

角形图案,是园中最精致的建筑物之一。亭旁铺砌了石磴,下可直抵水面,濯足嬉耍,更有如入真涧谷之感。亭南原是张氏住宅进补园的入口,将一条狭长通道处理成别有特色的景区,可见造园家艺术水平的高超。

三、对馆的分析

秫香馆:\"秫香馆\",就

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

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

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中心假山的堆砌方式主要用夯土再在边缘处点缀以石块。拙政园区别于前世园林的叠山特征就在于主要是土山。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方

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

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十八曼佗罗花馆)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玲珑馆

玲珑馆是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现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馆侧栽

有凤尾细竹。这一风景格局颇有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

馆即得名于翠竹美石。小馆前边是一色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由玲珑馆旁之曲廊可转入与之构成品字形布局的“海棠春坞”和“听雨轩”两组小院,其设计之妙在于看似环境封闭,实则

(玲珑馆)

处处通畅,面面玲珑,置身其间,只感到密处有疏,小处现大,尽显苏州园林含蓄曲折、余味不尽的布局特征。

对于拙政园的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园林营造方法在拙政园中的利用,可见中国古人的博大的智慧。中国的园林文化就是古人的诗文化,山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以及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在江南园林的小小一方土地中,能令人神游其中,感受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真是件神奇的事情。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仔细的研究推敲园林造园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

以便我们日后能在建筑中充分运用,以做到古为今用,中外互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