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描写能力
鹤壁市淇滨区第二中学 肖幸福
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总是觉得大多数学生的文章给人以平淡泛味的感觉,每次学生在写记叙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一定要有细节,要具体生动,但是大多数学生写人无血无肉,像个影子,记事简略概括,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描写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我曾让学生记家中一事,要求有人物对话的情节。结果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竟出现了十几个“他说”“我说”,如此的单调、呆板!真令人哭笑不得!其他习作中像“××去了”“ ××出来了”之类的句子在学生习作中更是不胜枚举。刚开始任教的几年,在讲评学生的作文时,我总是抓住学生的这个缺点吵学生,讲评课成了批评课。一次终于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写得细些,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细节呀!”这个学生的话给我很大触动,这以后,我就在作文训练时致力于提高学生描写能力。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指导实践谈一下是如何让学生的文章具体生动的。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描写的具体形象性。
第一步,从学生作文中抽出一个极为平常的句子,如:一个人进来了。
第二步,在课堂上出示上述句子时,将其写成“一个 人 进来了”的格式,要求学生填空,可根据所填内容将人换成其他表示人的词语。此时,先帮学生分析人这一概念。人有性别、年龄、职业之分,人的外貌特征、神情、举止各不相同,表情有喜、怒、哀、乐之分,动作更是多得数不胜数,都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人的装扮和语言也可以反映其修养性格等。这些对人物刻画起到重要作用。
练习时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把所看到的或尽可能想到的形象在脑子里重现,填出恰当的
1
内容,使这个平淡的句子生动起来。经过提示,无需教师举例,一些学生就可顺利完成,其他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所填内容相当丰富。举例如下:
1. 一个带着眼镜挟着一叠书的人慢条斯理的进来了。
2.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的进来了。
3. 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蹦蹦跳跳的进来了。
第三步,比较原句和改句,明确记叙和描写的区别。两者都是对人、事地再现。不同的是,记叙仅展现一个过程,显得粗略;描写再现的是具体的细节,不仅显示了过程,而且表达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年龄、行走时的形态等细致的信息。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描写就是精心而详细的刻画,就是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具体的形态。
第四步,在明确了何谓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描写性语句,看谁改的生动巧妙。
1. 他说
2. 天气晴朗
通过初步训练,学生认识了描写的具体生动性,也掌握了描写的方法:在名
词、动词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训练。
2
观察是描写的基础,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学生尽管对身边的人和事最熟悉、最了解,但他熟视无睹,写作时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因而就会出现:毕业于不同的小学,笔下的老师却是一个样;再写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又是一样。为此,笔者刻意引导有目的观察。布置的题目也注意调动积极性。比如曾布置过“猜猜他是谁”,让学生选择班级某位同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作文课上将其描写出来。学生热情高涨,写后选出几篇范文当堂朗读,有的还未读完,同学们就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人物的姓名;再抽出几篇有缺陷的,集体评议修改,如是几次,学生就学会了多角度观察一个人,抓住特点描写。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观察某一类人,学习描写群体形象。
再如:春天即将结束时,校园里柳絮满天飞舞,学生对柳絮已是再熟悉不过,但说起来却只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柳絮从枝头落下,不计其数,很轻很轻,落到了地上。听了学生那些大同小异的句子后,我突然问了一句:柳絮是从哪里飞出来的?这一下学生都愣了。紧接着我又问:柳絮落到了地上,又是什么样的情状?学生更是哑口无言。我于是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校园,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仔细观察,原来柳絮的母体是“柳穗”,柳穗成熟张开就会飘出柳絮,它在空中是“舞”,而不是“落”,因为 它们是随风飘,方向任意,很少有直接落下去的,经过一番周折,到了地上的柳絮是情状种种,有被草坪夹住的,有被水面粘住的,有被角落聚集的,空旷的地面很少有柳絮,因为它们很轻,那怕是人们的裤管也会把它们带起。
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
课文是范文,从课文中学写作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与课文相似的人物、场面或景物描写片断,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就会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之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类似的描写。他们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吸收来的方法用于
3
写作,可谓一举两得。
笔者教朱自清的《春》时,之前,要求学生写春景。学生凭借经验印象都能写出片断。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景相似,作者却写的生动形象亲切自然,采用了什么方法。学完之后,再让学生描写。此时,学生就会将作者采用的诸如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由远及近、使用修辞等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出现了不少描写佳句,现摘录几段:
描写春雨:淅淅沥沥的小雨奏起了春天的乐章,细雨随着微风快乐的飞舞,像天使无忧无虑的奔向大地。
描写雨中的白杨:操场南面那一排白杨,在雨水的沐浴中伸开了他那绿莹莹的小手,仿佛是对上天恩赐的答谢。
描写花草:迎春花开了,那一簇簇,一丛丛,黄的逼你的眼;那一丝丝,一缕缕,香的诱你的鼻。
那草一棵棵从酣梦中醒来,伸直懒腰破土而出。
描写湖:远看,像翡翠的镜子,静静的;近看,微微的水波在阳光下跳动,闪着无数的光点。
实践证明,写读写这种方法使学生写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教会学生具体的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可细致分解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
4
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语言描写可插入动作神态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3.景物描写可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例: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海盗生活”中从小孩子汤姆的眼中看大自然是那么的富有情趣!在这里,小绿虫子、蚂蚁、花大姐、金龟子、猫鸟、灰松鼠、蝴蝶,一个个都登场了,它们都像人一们,或笑或急,各忙各的事,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的使人感到温馨、快乐!
4.景物描写可借助丰富的修辞
例: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短短的两行文字,就用了比喻、排比、拟人、顶针四种修辞手法,把繁花似锦的春天写的是热热闹闹。
五、进行单项训练,适时加以精当指导
以上四点,偏重于理论上的介绍,如果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必须多进行单项训练,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下面是我指导学生一例。
5
(一)、出示题目。在党的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年仅12岁的小记者季家希向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我知道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减轻我们的小书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书包还是那么重呢?第二,现在同学们总说睡眠的时间太少了,每天一大早,天还不亮的时候就上学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呢?”
请你就小记者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想象,描写一个具体画面,揭示小记者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不少于50字)
(二)学生发言,读自己的短文。老师和同学一起评论。
(发言不少于四人)
(三)展示预先准备的有缺点的例子,师生一起评点。
【示例一】现在,我们迫于未来(竞争)压力,学校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灌输给我们更多的知识,每天晚上的作业量多,早上到学校早,我们睡眠的时间很少,常常有同学上课打瞌睡,有时甚至骑车都打瞌睡,出现交通事故。
第一个例子是典型的以议论和叙事代替描写,文字没有画面感;
【示例二】迅速穿好衣服,刷过牙,洗好脸,飞奔去车库,摸着空空的肚子,也只好无奈骑上车,以火箭的速度,穿越在黑乎乎的天色下,乘着微弱的路灯光,驶向学校。
第二个例子描写的主体不明确,所描写的画面似乎是生活的实录。
描写的基础是观察,是对生活周围环境和感受进行主观具体的形象描述,它的目的是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并使文章更生动。缺少对人物的察言观色和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怎么会有生
6
动的描写文字呢?只会实录生活或者发一些简单的议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展示预先准备的好例子,师生一起评点。
【示例三】当太阳还隐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灰暗的街道上却早已响起清越的铃声。在路灯的影映下,树枝投下长长的树影。学生们的脸上漾着朦胧睡意,他们揉着惺忪的眼,打着呵欠,继续着迈往学校的步伐。太阳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只有启明星依旧明亮。
【示例四】微冷的教室里,同学们穿着棉衣捧着书机械地读着,头顶上是一盏盏惨白的白日灯,窗外的天还没有亮意,黑漆漆的,仿佛同学们现在是在上晚读课。在老师看不见的书后面,是一双双似闭非闭,似睡非睡的眼睛,同学们都还未从睡梦中完全醒来,个个呵欠连连。
【示例五】睡梦中,一声“叮铃铃……”的铃声打破了周围的静谧,我从香甜的梦中惊醒,望向窗户,漆黑寂静的夜空中星宝宝正围着月亮妈妈安静地睡着,我的上下眼皮不自觉地又粘在了一起。“还得背书”突然一惊,我像弹簧一样弹坐了起来。对面,微弱的灯光,一盏接一盏,越来越多……
(五)归纳特点
1、善于调动感觉器官来描写。有视觉的:“在路灯的影映下,树枝投下长长的树影”。有听觉的:“一声‘叮铃铃……’的铃声打破了周围的静谧”。
2、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漆黑寂静的夜空中星宝宝正围着月亮妈妈安静地睡着”,“太阳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比喻,“我像弹簧一样弹坐了起来”。
3、生动和贴切的用词。“学生们的脸上漾着朦胧睡意中的‘漾’,“头顶上是一盏盏惨白的白日灯中的‘惨白’使用很是形象。
7
4、恰当的细节描写。“一双双似闭非闭,似睡非睡的眼睛,微弱的灯光,一盏接一盏”。
近几年来,笔者从以上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我所任教的两届学生的描写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习作中细节多了,描写细了,文章变得具体生动了,这样的文章更有“品味”了,学生也愿意写,教师也愿意看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也提高了,形象思维反过来又促进了描写水平的不断提高。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