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学习毛泽东分析社会形式的方法
关键词 毛泽东 方法 当代 阶层 经济发展 建设
正文
引文出处
参考文献
1925年,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毛泽东看到了党内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⑥为了反对这两种倾向,毛泽东写作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⑦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在黑暗迷雾中航行的中国共产党掌舵的革命这艘大船指引了航向。工农联盟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今,世界局势、社会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④ 对于毛主席适用于当时社会的那套“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分析当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毛泽东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变的。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套方法,对当今局势加以分析,那么
中共现掌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也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这个方向性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因此,当代中国要发展首先也要看清谁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盟友。
梁晓声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生产力比作一柄梳子。落后的生产力这一柄梳子,梳齿稀少。是梳不开胶和在一起的阶级的群体的。好比齿稀齿缺的梳子,梳不开胶和成缕的头发。发达而先进的生产力,决定着经济基础的雄厚盈实。雄厚盈实的经济基础,是以商业的空前繁荣为标志的。空前繁荣的商业是冲压机床。它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使生产力成为一柄梳齿排列紧密的梳子。阶级这一缕胶和在一起的头发,遇此而自然松散开来。经生产力这一柄篦子反复抗理,板结消除,化粗为细。于是阶级被时代“梳”为阶层。⑦对于中国而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商业时代正方兴未艾地孕熟着,阶级也自然而然地逐渐分划为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总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中国社会分为十个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⑧
产业工人阶层很显然是从无产阶级阶级(工人阶级)分化而来的,而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也可看做是工人阶级,因为他们同样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0。在革命年代,他们
“特别能战斗”,是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建国至今,他们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没有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军事就无从发展,中国又何谈跻身世界强林呢?他们为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可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付出却与得到的待遇不成正比。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安置所有需要就业的人员。表面来看,他们生活稳定,无失业之忧,进了工厂就有了终身保证。而且当时的社会舆论强调工人阶层的主人翁地位,使得他们有政治优越感。但实质上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生活质量很差。1985年,上海市区180万户。按国家所公布的标准,有89.98万户为困难户,其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4平方米的有21.6万户。住房不方便(大儿大女同室)的有24.3万户。(11)这还是已经改革开放七八年,比改革前有很大改善了的情况。而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时吃苦头的工人还要承担一部分改革成本。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工资水平、生活状况并没有多大提高,相反,他们的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自我认同少了,政治优越感丧失了。他们的命运,被经营者主宰着。
和工人阶层命运相似的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阶级),革命时,他们一直是我们“最忠实的同盟军”(13)。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依靠农业的积累加速实现工业化的方针。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农民承担了工业化的成本,但是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盛宴时,却没有农民的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不包括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保障种地的农民。农民没有取得城市居民的平等地位。
最近几年“农民工”话题是人关注的热点之一,他们是从农民到工人的一个过渡阶层,也可算到以上两个大阶层之中。但农民工的贡献与回报却比他们还要不对称。外来民工对广东GDP的贡献高达25%以上。14 据粗略估计,2005年,农民工提供给国家的财政收入为33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16)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他们用自己的剩余劳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城市生活方面,没有了他们,一些大城市就会陷入瘫痪。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可他们的
工资却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很大,大部分低于社会平均工资,还经常被拖欠。他们的劳动保险、医疗也没有保障,生活环境甚至远比不上家乡。
1999年7~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研究员许欣欣博士在全国城市做的抽样调查,得出的“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量表”中,排在后十五位的无一例外全部是以上阶层所从事的职业。
革命时期,毛泽东在 中国各阶级的分析 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后,中共为了团结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进行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实惠。而现在,我们也应加快完善劳动保障法、农村建设等相关动作,努力保障这些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权益。
在当时,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对立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毛泽东却分析“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这时,毛泽东运用的是方法论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而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① 中产阶级也受到帝国主义及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压迫。在主要矛盾面前,这两个阶级的利益、目标是一致,即打倒帝国主义。所以,毛泽东分析到: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15 当代社会,我们也要找到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富有活力的私有企业能够极大地带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虽然从马克思的理论来看,社会主义意味着消灭剥削,私人不能占有生产资料。但为解决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我们还是要学习当时中共对中产阶级的政策。从改革开放起,国家对私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逐渐放宽。事实证明,发展私有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私营企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也逐年增加,2008年以后私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已超过10%。就地区而言,私营企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当地市场
发育、增强经济活力。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诚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说,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他们,他们是我们的朋友。
现今,虽然中国正飞速发展着,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朝着橄榄型发展,而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并出现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显示,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16)(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在每个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都是不稳定因素。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底层社会群体最敢于向现存秩序挑战。当年,毛泽东在文章里就分析“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当年处于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但在社会安定平稳的现在,如果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社会就不可能安宁,更不要提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了。
政府要完成的工作得还有很多。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治国”。防止经济垄断和政治垄断,加强权力制衡,阻止上等阶层侵害下等阶层的利益;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用上层的收入扶助下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上对中国当今各阶层的分析是我读完毛泽东的《中国各阶级的分析》后的受到的一点启发,希望能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有一点帮助,如有不妥、幼稚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