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悉一词多义
课外文言文中考到的实词,一般都是考生学过的文言课文中经常出现的常用词。但要注意的是,汉语中的词大部分都有多个义项,只有全面地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义项,并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出正确答案。比如在《纸上谈兵》一文中,要解释“易置军吏”中的“易”,你首先要了解“易”的一些基本义项,如“容易”、“交换”、“改变”、“轻视”等,然后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析出这里的“易”应解释为“改变”。
二、理解常用虚词
虽说中考文言文不考虚词的释义,但离开了虚词,对句子的理解也无从谈起。虚词在句子的结构和表意上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对于一些常见的虚词,如“于”、“而”、“以”等,考生们仍应了解一些基本的意义和用法,这对于完成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之类的考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在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对句中的某个通假字不理解而导致对整个句子理解的搁浅。比如在《初中文言读本》中有《望洋兴叹》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句中的“虚”同“墟”,意为居住的地方。如果你能看出这里上下句之间有对偶的关系,语意有接近的地方,你也可以根据这一点揣测出大致的意思。不过,如果你能掌握通假字,你对句意的理解就会更加确切。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复习要全面,要善于调动平时的积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四、注意文末的点题
文言文中有许多文章,在叙述了一个故事之后,作者往往或引用或议论,以十分简洁精辟的语句来点明本文的题旨所在。这也符合古人“文以载道”的传统。我们学过的许多课文,如《捕蛇者说》、《河中石兽》等,莫不如此。如果中考选文也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借助这样的“中心句”,来完成对语段整体的理解与把握。
五、积累相关常识
文学常识方面的考题,比较常见的有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题型。对于教材中出现过的一些古代著名作家的生活时代、人生遭际、主要成就及作品,考生们也应有个基本的了解。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近年来中考试卷中开放式题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文言文乃至课外文言文的考题中出现开放式题型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