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来源:爱问旅游网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 值②胡贼攻郡③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适逢。③郡:城。④相视:看望。⑤败:毁坏。⑥班军:调回。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

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 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孙叔敖之知 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C.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匹夫不可夺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C.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 (1)A

(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

【解析】【分析】(1)A都表示承接。B以……为乐/高兴。C成为/替。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B项错,“三”表示约数,很多。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出选择。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① , 好勇力,志伉直② , 冠雄鸡,佩猳豚③ , 陵暴④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 子路后儒服委质⑤ , 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

【注】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④陵暴:欺凌,施暴。⑤质:质,通“贽”,礼物。

【丙】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敬:王献之,。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指点评论。磨,通“挥”。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回转顾望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①冠雄鸡________ 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①好勇力________ 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值 顾 方 集 宾 友 酣 燕 而 王 游 历 既 毕 指 麾 好 恶 傍 若 无 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 (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 顾 方 集 宾 友 酣 燕/ 而 王 游 历 既 毕 /指 麾 好 恶 /傍 若 无 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

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 “顾”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冠”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 “好”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好”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堪”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①能够承受,经受得起;②可以,能够。在这里“堪”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委”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设”意思是“使用,运用”,“诱”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傲”意思是“对……傲慢”,“以”意思是“用”。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①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②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③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看 ⑵戴帽子;穿儒服 ⑶喜欢;忍受

⑷值 顾 方 集 宾 友 酣 燕/ 而 王 游 历 既 毕 /指 麾 好 恶 /傍 若 无 人。

⑸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⑹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⑺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5.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

③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案】 (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犬坐于前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④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犬”: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 聊斋志异;蒲松龄

⑵ 看,视 ;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⑶ 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⑷ 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⑸ 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7.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

(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4)D

(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答案为:⑴ 《聊斋志异》 ; 清 ; 蒲松龄

⑵① 大腿 ;②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③ 像狗一样 ;④ 打洞

⑶ 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⑷ D

⑸ 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

(《聊斋志异》)

(乙)

童寄者,郴州荛①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

虚②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④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注释】①荛(ráo):打柴。②虚:通“墟”,集市。③为市:谈生意,指寻找买主。④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布囊其口________ ⑤去逾四十里________ ⑥贼易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 B.乃悟前狼假寐(才)

C.之虚所卖之(代其中一个强盗) D.以缚背刃(把)

(3)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B.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C.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D.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翻译下面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5)屠夫和区寄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说说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2)C (3)D

(4)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5)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缀”,连接,紧跟;“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像狗一样;“暴”,突然;“囊”,捂住;“易”,轻视。 (2)C.有误。“之虚所卖之”的第一个“之”字解释为:到,去。故选C。

(3)句子翻译为: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故可断句为: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故选D。

(4)重点字词:“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微伺”,暗暗看;“以”,把;“绝”,断。 (5)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得出:机智勇敢。然后写出启示,围绕对狼和强盗等恶势力“不妥协,不退让,要敢于斗争,敢于战斗”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⑵C;⑶D;

⑷ 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⑸ 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逐项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逐项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要求考生读懂文章,lwz的内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

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公欣然曰________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2)画出句子停顿(标一处) 未若柳絮因风起 (3)翻译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4)如果你是这场咏雪比赛的评委,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 (5)假如你穿越到东晋,置身谢家,你认为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家庭气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 (1)急;高兴的样子;泛指侄子辈;大致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4)【示例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2】“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5)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欢快”轻

松的家庭气氛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儿女”:泛指侄子辈。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欣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译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

(3)本题注意“何所似”等字词的翻译。“白雪纷纷”要译为:纷纷扬扬的大雪。

(4)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如果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可从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的角度作答。如果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可从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的角度作答。

(5)通读全文可以感知谢家是个贵族大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子女讲论文艺,可以看出家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再如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家庭弥漫的是融洽轻松的氛围。

故答案为:⑴急;高兴的样子;泛指侄子辈;大致;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⑶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⑷【示例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2】“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⑸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

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

⑸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可以感知谢家是个贵族大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子女讲论文艺,可以看出家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再如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家庭弥漫的是融洽轻松的氛围。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0.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4)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答案】 (1)一会儿;相比;像;子侄辈 (2)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4)A

【解析】【分析】(1) “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的意思是“相比”;“儿女”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指子侄辈。 (2) “似”“若”“因”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 “寒雪日”的意思是“寒冷的雪天”,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内集”的意思是“家庭聚会”,“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儿女”即谢安的子侄辈,这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意思是“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咏雪”为主要事件。

(4)题干中的“差”意思是“大致,差不多”。A.稍微,大体上;B.长短、高低、大小不齐;C.不好,不够标准;D.被派遣去做的事。故选A。 故答案为:⑴一会儿;相比;像;子侄辈;

⑵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⑶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差不多,大体的意思。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划线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突出表现了颜回怎样的精神品质?

(4)《论语》这本书,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学习完《<论语>十二章》这篇文章,结合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说出一点即可 【答案】 (1)“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

(2)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4)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同“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斯”:这。“舍”:停止。

(3)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说颜回“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品质。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来解读。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任选角度来谈即可。如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

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功。

故答案为:⑴① “说“同“悦”,愉快 ;② 生气,恼怒

⑵ 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⑶ 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⑷ 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尊君在不 .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故人曰 (________) ④明日早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 B.下车引/之 C.起不/食待之 D.令人/求故人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并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

(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3)D

(4)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明日:第二天。

(2)①重点词有: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②重点词有:服:使……信服。信:守信用。

(3)A. 君与家君/期日中。B. 下车/引之。C. 起不食/待之。D.正确。故选D。

(4)在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甲】段或者【乙】段发表对“守信”的看法。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

可两段联系起来谈。示例:守信是最大的礼貌,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并不在意,可是那确实实实在在我们应该学会守信,否则我们在朋友那里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 故答案为:⑴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

⑵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⑶ D;

⑷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③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②女:通“汝”,你。③特:只,只是,只不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反为女杀彘/元方入门不顾 B.特与婴儿戏耳/门外戏 C.子而不信其母/则是无信 D.非所以成教也/非人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婴 儿 非 与 戏 也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D

(2)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1)A 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回头看。B开玩笑;嬉戏,玩耍。C相信;不讲信用,没有信用。D不。

(2) 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你欺骗儿子,是教育他学会欺骗别人,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结合短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这篇短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只要围绕诚信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⑶ 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 D.屠自后断其股 狼自苫中探爪入

(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答案】 (1)D

(2)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 只;停止。B. 攻击;敌人。C. 走;行为。D. 从;从。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径,直接。去,离开。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于,在。前,前面。

(3)结合“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可知:(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这里运用反问的手法,肯定的表达屠户能想到这个方法,但没有说其他人想不到这个方法,D选项的“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过于绝对,故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 D

⑵ 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⑶ D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

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匹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匹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15.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是一种体裁,它与“记”“表”“志”均为古代常见的文体,属于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

畴。

B.“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C.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立志”,一个是“学习”。 D.本文最后一句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含有惜时之意。

【答案】 (1)行为、操守、品德;增长;年纪

(2)①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广:动词,增长;年:年纪、年龄。

(2)本题中的关键词:夫(fú):段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淫:古今异义,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古今异义,轻薄;治:修养;性:性情。

(3)《诫子书》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惜时、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是谈立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是谈学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谈惜时。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⑴行为、操守、品德;增长;年纪;

⑵①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