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来源:爱问旅游网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2.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 (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

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 (1)《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闹’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举出可知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是: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

故答案为:⑴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⑵ 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3.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解析】【分析】(1) “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在下文中有体现,“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诗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因此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故答案为:⑴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⑵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残花;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 “残花落尽见流莺”: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从“残花落尽见流莺”中的“残花”,可见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把“春风”拟人化。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

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故答案为:⑴残花;暮春;

⑵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又以“望岳”为题呢?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为什么?

(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之称。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

【答案】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从“会当”表示“一定要”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⑶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故答案为:(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2)是这样。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3)略 【点评】⑴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⑵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苹苹:草木茂盛。③杨花:喻身世飘零。④④杜鹃:喻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子规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杜鹃”被称为“子规”。

(2)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理解诗词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寂寞亭基”“一川晚照”“听杜鹃”中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惆怅,所以“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这只是表面上的。并且结合诗人的“南宋遗民”的身份,更可见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1)子规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

(2)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7.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答案】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解析】【分析】(1)从诗歌中中筛选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由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雨和青蛙。根据“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第二首诗描写的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这从诗歌第一、二、三句可以看出。根据“却疑春色在邻家”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2)《约客》,诗歌的题目是“约客”,就是和客人相约的意思,可从“有约不来过夜半”可以看出过了半夜,客人还没有来,足见主人等的时间之长。主人一个人等待客人到来,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主人就百无聊赖地闲敲棋子,从而震落了灯花,足见主人等待的无聊。 《雨晴》,“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故答案为:⑴ 《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⑵ 《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 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答案】 (1)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2)D

【解析】【分析】(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选D。

故答案为:⑴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

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__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湍急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解析】【分析】(1)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水的湍急,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写出了水流速之快。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没有运用修辞,因而要另选角度,我们可以从内容与情感的角度赏析,即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这句话意思是: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故答案为:⑴ 湍急

⑵ “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方法。仔细体会“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明确 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明确字义,结合句意写出写出的内容,明确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间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_。(体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千寻”形容塔高,借塔的高峻写出自己立足点之高。 B.最后两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C.这首诗即景说理,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D.全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答案】 (1)绝句 (2)B

【解析】【分析】(1)今体诗又叫“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绝句、律诗。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此诗有四句组成,故而是绝句。

(2)B项,“‘浮云’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错误,“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故选B。

故答案为:⑴ 绝句;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注意律诗和绝句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1.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旁批1: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①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②泛指站立。 驻立: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中的疑问。

(2)请补全旁批5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解析】【分析】(1)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可以看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落叶、树林、路、荒草。启示: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启发我们人生很多事物不能兼得,需要作出选择。②“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要谨慎,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盲从,有的时候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更能体味生活的乐趣。③“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是很难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一直向前。 故答案为:⑴ (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⑵ 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本题抓住语句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作答。

⑵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启示围绕“选择”来答即可。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离开

(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去”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

故答案为:⑴ 离开

⑵ 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⑶ 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

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