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45期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现状 王旭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100037) [关键词] 心肌病;肥厚性;外科手术;心脏起搏器;人工;导管消融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6X(2008)45-0111-03 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腔变小 拮抗剂,减弱左室高动力型收缩,缓解左室流出道动力性梗 阻。还可以减轻室壁的僵硬度,使舒张期的顺应性得到改 善。另一种钙拮抗剂地尔硫卓的作用还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③双异丙吡胺:能减慢静息梗阻型心肌病射血速率,防止二 尖瓣前向移位,减低左室舒张末压,而心排量不变。如果患 者出现严重心衰症状,收缩功能受损达到晚期病变,可以使 用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心脏移植是这类患者的最终解决 方法。 2 HOCM治疗方法 为特征,以左室血流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 基本病态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在HCM患者中约25%存在 左室流出道梗阻称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通常 HOCM最大肥厚部位位于室间隔基底部,同时伴有其他组织 异常,包括二尖瓣瓣叶延长增大、异常的冠状动脉和胶原基 质。本文对HCM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1 临床过程 1.1猝死猝死是HCM死亡常见原因,危害最大,占死亡 的50%。高风险猝死患者不易检出,往往患者仅有轻微或 没有症状突然表现死亡。猝死大部分发生于儿童和年轻患 者,但成年患者也多有发生。常见于轻体力劳动情况下,但 在激烈的运动中也可发生,多见于年轻的运动员。猝死高风 险因素包括:先前有心脏停搏史,自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有 HCM相关的家族猝死史,晕厥尤其在劳力时或多发时,运动 后发生低血压,尤其在50岁以内患者,左室壁格外增厚最大 >30 mm,室壁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决定性的预后因素。另 2.1外科治疗外科治疗HOCM在心外科领域中具有技 术挑战性。首先,通过主动脉切口暴露异常肥厚室间隔非常 困难。较差的暴露会导致不足够地切除并遗留梗阻,同时切 除过多也会导致室间隔穿孔和完全房室阻滞 J。其次,对 HOCM梗阻病生理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近期随着超声诊断 和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对这一机制的认识逐渐加深,随之带 来外科技术的提高和结果的改善。 2.1.1 HOCM梗阻机制对HOCM梗阻机制的认识经历 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Brock 于1957年最初认为由于肌 性肥厚导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如同RV漏斗部的狭窄环,所 外,流出道狭窄与猝死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是独立风险因素。 目前预防性药物治疗猝死的证据不足,而且长期服用诸如胺 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较多副作用,ICD是目前较为有效 地能降低死亡率的措施 J。 1.2房颤HCM患者中有20%~25%发生阵发性或慢性 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左房扩大,逐渐出现房颤。虽然房颤 并不是猝死的独立风险因素,但每年可以增加栓塞风险1% ~以便产生了肌切开术或部分肌切除术。虽然大部分患者可 以降低压差,但住院死亡率高,很多患者仍出现术后狭窄。 第二阶段,1969年通过心室造影、尸检和以后逐渐应用的超 声技术发现二尖瓣前叶收缩时前移(SAM现象)及二尖瓣一 室间隔碰撞是HOCM梗阻的一个重要机制。许多年来, SAM现象被认为是由于主动脉瓣下间隔肥厚而致流出道狭 窄,产生高速血流,造成局部低压(文丘里Venturi效应)。这 个低压吸引二尖瓣前移向室间隔。从这个想法出发,外科切 6%,并使心衰进展,加重流出道狭窄。阵发性房颤是急性 临床失代偿表现,往往需要电或药物转复,胺碘酮是推荐药 物。对于慢性房颤B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可以有效降低 心室率。华法令抗凝治疗推荐应用于再发或慢性房颤患者。 1.3心衰心衰往往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15%~20% 除主动脉瓣下室间隔增加流出道大小,从而减少Venturi效 应。但实际上,这种切除并不能完全消除SAM现象,仿佛高 估了Venturi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阶段,80、90年 代,几何超声学证实了SAM现象并非Venturi效应所致,二 尖瓣前移并不是“吸”的力量,而是血流“推”的力量。Jiang 的患者发展到Ⅲ~Ⅳ级心衰。这种心衰表现主要由于左室 舒张功能障碍,左室僵硬度增加,左房压升高,肺淤血所致。 其他如心肌缺血、流出道狭窄、房颤也可促进心衰症状。无 论是否合并流出道狭窄,心衰最初首选药物治疗:①B受体 阻滞剂:主要作用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轻运动时外 因血管扩张,因而可降低左室与流出道之间的压差,增加心 室容量。减低心肌的耗氧量。防止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晕厥 的发生。缓解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量。②维拉帕米:属钙 等 观察到,二尖瓣乳头肌前移并经常融和在一起导致了二 尖瓣瓣叶对合平面前移,中部室间隔肥厚肌块向后侧方突出 重新引导流出道的血流方向使之来源于侧后方,这一偏移血 流正好推动二尖瓣增大的瓣叶向室间隔方向。随着二尖瓣 向室间隔方向前移的角度逐渐增大,二尖瓣瓣叶所受的力量 】】】 也逐渐增大。因此,SAM现象和梗阻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 因素:①二尖瓣闭合位置前移。②存在偏移血流作用于二尖 瓣后部。③腱索松弛。治疗的根本在于彻底地消除SAM现 象。一旦在收缩早期产生二尖瓣前移现象,此时“梗阻将会 导致更加梗阻”。 2.1.2手术方式根据目前对HOCM梗阻机制的认识,手 术若只切除主动脉瓣下,即使扩大左室流出道也仍不足以对 SAM的消除,因为异常偏向血流仍然存在,而且还有形成室 间隔穿孔的高风险。应该采取扩大的室间隔肌肉切除术,即 改良的Morrow心肌切除方法。切除应深达乳头肌基底部, 引导血流朝向中、前方,离开二尖瓣,消除SAM现象 。同 时为了解决乳头肌与前壁的异常连接,使二尖瓣向后方移位 到达相对正常的后位,远离流出道和异常血流推动力,可进 行乳头肌分离术以确保乳头肌后移。在选择性患者有大的 帆叶状瓣膜,经上述两步后仍还可能遗留SAM现象,此时应 折叠二尖瓣前叶。Cooley j认为折叠后可减少瓣叶大小及 瓣叶的异常受力,并减少腱索和瓣叶松弛。二尖瓣置换虽然 能消除SAM现象,但增加了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对于二 尖瓣结构异常如脱垂、钙化等可以采取二尖瓣置换。或若前 室间隔厚度<18 nlm,Mclntosh等也推荐使用二尖瓣置 换 。如果缺乏结构性二尖瓣反流证据,仅仅行改良间隔切 除术,消除SAM现象,即可显著减少二尖瓣反流,不需额外 处理。 2.1.3 HOCM合并二尖瓣瓣下结构异常的处理HOCM合 并二尖瓣瓣下结构异常并不少见,如果未识别或未处理这种 畸形会导致死亡或梗阻缓解不完全。二尖瓣瓣下结构异常 可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乳头肌异常:乳头肌直接连接到二尖 瓣前叶或乳头肌融合到室间隔或左室游离壁,以及附属乳头 肌。②异常腱索。③二尖瓣叶与室间隔融合。④严重肥厚 乳头肌或肌束致中室腔梗阻。根据以上畸形的解剖特点要 施以相应的必要处理。通过扩大间隔切除范围处理异常乳 头肌直接连接到前叶和与室间隔融合;肥厚乳头肌或肌肉束 导致中室腔梗阻者需要在乳头肌基底周围进行额外切除;所 有乳头肌融合区域均要分离;有异常腱索或二尖瓣纤维附着 于室间隔或游离壁者需要分离或切除,但如果附着于二尖瓣 游离缘者要保留以免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良好的术中显露是关键,往往需要完成经典切除后才能使畸 形得以暴露。 2.1.4手术结果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缓解主观症状,增 加活动量。90%以上的患者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并减轻 了轻、中度的二尖瓣继发性反流。在1987~1999年的文献 报告中,1月内死亡率为0—6%,5 a成活率为85%~93%, 10 a为70%一88%。仅仅行间隔切除者的成活率高于同时 需要CABG或MVR。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发生率较低0 —10%,室间隔穿孔发生率为0~2%。 2.2双腔起搏器治疗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后,起搏点位 于右室心尖部,心室激动最早从右室心尖部开始,使室间隔 预先激动在整个心室收缩射血之前,已提前收缩而移开流出 道,使左室流出道压力差减少,同时减轻二尖瓣收缩期的前 11 2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45期 移,从而减小流出道的梗阻,增加心排血量,改善临床症状。 短的房室延迟并确保完全心室起搏激动可以使静息时压差 减低50%左右,然而患者往往残余30~48 mmHg压差,一般 高于外科手术结果。有两项随机交叉实验证实了双腔起搏 有助于降低压差,但并不能改善活动耐量。在PIC实验 中 J,除少数病变严重的患者外没有延长总体的活动时间。 在M—pathy实验中 ,没有增加总体运动时间或最大氧耗 量,只有一组大于65岁患者既 肖除了症状又增加了活动耐 量。这两组报告同时提到了安慰剂作用。故而,起搏器治疗 不能作为HOCM的首选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适于此治 疗,如药物治疗控制不满意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手术禁忌证 不愿接受手术者。起搏器治疗的另一个好处是可同时保护 由于药物所致的心动过缓,可以增加负性肌力药物用量。无 论怎样,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可以从中得到临床受益。 2.3室间隔酒精消融经皮介入导管置入前降支,选择性 进入间隔支,打开气囊以免酒精渗漏,注入酒精1~4 ml以 制造室间隔心梗。术后即刻就可发现压差的降低,这是由于 心梗造成的负性肌力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使射血加速度降低,这一点与药物治疗结果相似。 但二尖瓣相对于室间隔位置改变不明显。6月以后,降低的 加速度仍旧存在,室间隔变薄并增加了左室流出道直径,很 像外科治疗效果。血流远离了二尖瓣减轻了SAM现象。队 列研究表明,此法可以持续减少左室流出道压差,改善症状 和活动耐量。心肌对比超声的结果显示,压差的降低和症状 的缓解两组结果相似,需要安装永久性起搏器在消融组较 高。Qin--u-组报告中选择消融治疗的年龄更大且有更多并 发症。随诊结果显示,外科治疗组术后有更低的压差,消融 组仍然有更多安装了永久起搏器。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包括: 死亡0%一4%,前降支夹层,酒精渗漏而堵塞前降支并造成 大的心梗,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9%一38%,心梗后瘢 痕易致心律失常。目前,此方法的随诊只有3—5 a,并缺乏 梗塞后的病理检查,所以应用此项技术还需持谨慎态度,需 要更多的随机实验证据。 [参考文献] [1]Maron BJ,Shen WK,Link MS,et a1.Efficacy ofimplantable card.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ht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N Ensl Med,2000,342 (6):365-373. [2]Roberts CS,Mclntosh CL,Brown PS,et a1.Reoperation for persis— tent outflow obstruction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Ann Thorac Surg,1991,51(3):455-460. [3]Brock R.Functional obstruct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acquired aortic subvalvar stenosis[J].Guys Hosp Rep,1957,106(4):221-238. [4]Jiang L,Levine RA,King ME,et a1.An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systolic anterior motion fo the mitral valve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 opathy based on echocardio—graphic observations[J].Am Heart J, 1987,113(3):633 44. [5]Nakatani S,Schwammenthal E,Lever HM,et a1.New insights into the reduction of mitr ̄valve systolic anterior motion after ventricular septal myectomy in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eardiomyopathy[J]. Am Heart J,1996,131(2):294-300.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45期 [6]Cooley DA.Surgical techniques for hypertrophic left ventricular ob— structive myopathy including mitrl vaalve placation[J].J Cardiac Surg,1991,6(1):29-33. manent dual—chamber pacing as a treatment for drug—refractory symp— tomatic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randomized,double・blind,crossover study(M・PATHY)[J].Cir- culation,1999,99(22):2927-2933. [7]Mclntosh C,Maron B.Current operativ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hy— pertmphic 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1988,78(3):487- 495. [1O]Qin JX,Shiota T,Lever HM,et a1.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hy- 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lumi- [8]Kappenberger L,Linde C,Daubert C,et a1.Pacing in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J].Eur Heart J,1997,18(8):1249—1256. nal septal myocardila ablation and septal myectomy surgery[J].J Am Coil Cardiol,2001,38(7):1994-2000. (收稿日期:2008-08-20) [9]Maron BJ,Nishimura RA,McKenna WJ,et a1.Assessment of per- ・经验交流・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冶玉虎,马越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7)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常见并发症。本文回顾性 用的结果,存在于整个围颅脑损伤期。具体因素包括:①高 分析14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 龄:感染组年龄高于未感染组。老年人重要脏器功能退行性 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改变,正常咳嗽、排痰等生理功能减退,合并肺部感染的机会 临床资料: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 增加。②Gcs评分:颅脑损伤程度越重,GCS评分越低,合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4例,其中男98例、女42例,年龄6— 肺部感染的机率越大,与持续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导致神经源 82(45.4±14.7)岁。损伤原因:车祸伤90例,坠落伤38例, 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有关,同时昏迷、长期卧床、咳嗽反射 打击伤12例。颅脑CT示颅内血肿85例,广泛脑挫裂伤50 减弱或消失也易发生肺部感染。③呕吐和脑脊液漏:呕吐物 例,原发性脑干伤5例。108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2 或脑脊液可被误吸入气管,引起呼吸道梗阻和吸人性肺炎。 例未手术患者予以重症监护及脱水、预防感染、止血、抑酸、 ④长期应用抑酸剂及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抑酸剂可致胃酸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按照有无肺部感染分为两组,感 分泌减少,导致肠道细菌移位生长繁殖。研究表明当胃内 染组55例,未感染组85例。比较两组损伤时及损伤后危险 pH值大于4.0时,胃pH值与胃内细菌数量呈对数级关系, 因素差异。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也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的长期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 检验。 应用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了高血糖、消化道出血的发 结果:感染组呕吐、脑脊液漏、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侵 生机会,易致感染。⑤侵人性操作:气管插管或切开破坏了 人性操作的例数分别为44、22、35、40例,未感染组分别为 呼吸道自然防护屏障,使呼吸道功能及局部抵抗力下降;无 43、20、50、45例。感染组呕吐、脑脊液漏、侵人性操作的例数 菌操作不严、吸痰操作不当也可增加感染机会。 多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GCS评分及药物应用时间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受多因素的 比较见表1。 影响,应针对各种易感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保持患者内 表1 两组GCS评分及药物应用时间比较(i± ) 环境稳定,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 力、免疫力;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遵循无菌操作,同时在条 件适宜时,应尽早封闭或拔除气切插管,锻炼患者咳嗽咳痰 功能;重型颅脑损伤使用激素较为适宜,病情稳定后尽早停 药;缩短抑酸剂使用时间,早期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的完 注:与未感染组比较, P<0.05 整,防止肠道细菌移位。 讨论: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收稿13期:2008-08—11) 一,防治肺部感染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和预后显得尤为 重要。本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是多因素作 l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