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一)
主题: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拳理中的辩证法。
内容提要:
1.太极一词源于《易经-系词》“易有太极,事生两极”太是大的意思表示浩瀚宇宙星空,极表示顶点和起点即阴阳。意为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空间“世上万
物皆太极”。
2.太极图说: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可以从太极图上体现出来。“太极图”,以其精辟独到的见解,把太极拳的运动、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根
本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
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是以一中空的圆圈来表示的。这就深刻揭示了大自然的博大内涵,既表
现出了宇宙的浩瀚深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又预示着“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孕育着太极的阴阳互化。同时,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正是“无极图”和
“太极
图”圆形的具体体现。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离不开圆,或大圆,或小圆,或平圆,或
立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既包含了无极之圆的浑然一体
,犹如宇宙之广大浩瀚,无始无终,又包含了太极之圆的阴阳分明,动静相辅。这就要求练太极拳者,不但要心胸辽阔无比,意识如茫茫大宇,又要动
中寓静,静中有动。这就是所谓“周身处处皆太极”的含意。陈鑫把练太极拳说成是“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也即此意。
3.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合中
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
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二)
内容:太极拳的科学基础
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是荟萃了诸多学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优秀运动项目。构成太极拳的基础比较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武
技基础、哲理基础和养生基础。
武技基础,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它是以攻防动作为素材的运动,每个动作都有攻防的含义,不同于简单的机械性的周期性运动,也不同于相对静止的纯气功式
运动。
哲理基础,太极拳吸纳中国古代的太极理论,对立双方在不停地运动中,保持平衡,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的独特运动理论。中医理论认为
,阴阳平衡,人就健康;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阴阳分离,人就会死亡。太极拳的动作和技术要求,都是遵循这一理论设计的。
养生基础: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中的精华,例如:导引法、吐纳法、道家的“性命双修、养气养形术”,拳家的“易筋经”,特别是传统医学中调整
阴阳平衡的导引吐纳之术,使太极拳符合医学养生保健的要求。
融武术、哲理、医学、养生及其他理论精华于一身的太极拳,形成了“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整体锻炼方法,它和其他运动项目最根本的区别就
是:绝大多数运动都是消耗能量的运动,而太极拳则是补充能量的运动,或者说,太极拳是以最小的消耗去补充最大能量的运动。它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而是要求柔和、缓慢、安舒、自然,不要勉强,不要用拙力,不要强行超越生理极限,要顺其自然。
从健康的角度看,太极拳不过是通过训练,教会人们随时保持最佳生理状态、最佳呼
吸方法和最佳用脑的方法。只要你学会了这种方法,并且能够在日常的工
作、学习、生活中保持,你就进入了太极拳家所说的“无时不太极,无处不太极”的境界了,你也将从中获得健康。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三)
主题: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
内容提要:
1.太极拳练习要求身形做到“中正安舒”也就是立身中正。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2.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源于道家、儒家、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拳技只是他的皮肉,
文化内涵才是他的灵魂。例如: “中正安舒”也就是立身中正。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反映出的是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
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
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
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
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3).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
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中庸是一种心态,一种文化,一种素质,一种内涵,而不是简单的“脚踩两只船”,或者把两个极端的意见进行机械的折中!
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3.练习太极拳使练者明白了\"中庸\",找到了\"平衡点\",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变人的心灵、性情、气质和风貌,才能提人的修养和理性。心灵的宁
静和情绪的稳定,使人机体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气质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化粗鲁暴躁为平和,避免了愤世嫉俗的恶劣心境,防止了心理的严重倾斜
。心理的平衡必然导致五脏六腑的平衡,生理机能的平衡,防止人沾染上不良的社会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四)
主题:以意导动,意动身随、用意不用力的内涵
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以意导动,意动身随、用意不用力。
指的是不用拙力、蛮力,要借力用力。练习时要想练结合,大脑(意念)引导身体各部的协调运动。拳理同时告知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遇事三思
而行,言行要一致(讲诚信)善于动脑,遇到问题和矛盾,不要盲动,要讲究方法。
太极拳外形要求动作沉稳,速度均匀,舒展大方,开合自然,讲究借力用力,随曲就伸。要求练拳者要在一种十分平衡、稳定的心态下去动作。尤其是在太
极推手中,只有凝神静气,心态稳定,才能通过皮肤的接触\"听\"到对方的意图,然后再随曲就伸,因势利导夺取胜利。练太极拳之大忌就是急躁和盲动。久
而久之,练拳者会形成稳健老成,善于应变的心理状态。在当今复杂万变的社会生活
中,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才能够处理
好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练太极拳要追求心态的锻炼。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五)
主题:太极拳的行云流水的文化内涵
1.太极拳是中国优秀文化之精粹,其特性的主要方面应属五形中的水的柔性。柔属阴,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必须阴阳相济,才能成为整体。太极拳练习
要动作行云流水一般,主要是指,动作节节贯通,顺畅自然,即不能象长拳那样以钢为主以快见长的神威,也不能练出象舞蹈那样飘飘欲仙的韵味,而要练
出心静神宜、起止有度、动静有常、开合有度、刚柔合体、内外相兼的神韵来,以达到练者身心舒畅,观者赏心悦目的目的。
2.我们借助水的特性探求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同时,还要以水的的品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老子讲:“大道无形、大道似水”水有很强的适应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政,事善能,夫唯又争、故无尤。”水,胸怀宽广,利万物而不
与他人相争;甘居卑下,接纳百川而不排斥同类;接纳污物而努力自净;言必信,行必果,前仆后继,奔流不息。为了达到目的,他能把石头滴穿,将钢板
射透;他有时也会发怒,但总能接受堤坝的约束。练太极拳的人能把这些品德学到手,并处处努力就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太极拳的基本特征(六)
太极拳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缺一不可。
1.太极拳是拳术,具有技击性。其套路招式符合拳理,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
2.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内外兼修。\"拳术者,形于外为着,蕴于内为劲;着其质也,劲其气也;着其体也,劲其用也。气质兼修、体用皆备,而后可以言
拳。\"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修真合道,\"感而遂通\"。
3.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具有哲理性。太极拳融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拳学理论,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
、“虚极静笃”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指导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构成了独特的拳学理论。
4.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确立了注重意气、形神合修
的修炼方法。现代医学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是符合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
太极拳基本动作特点
太极拳的动作比较复杂,初学者常因各种变换方向的转体和进退,导致手脚难以相顾。因此,学习太极拳应先简后繁,依次按各组单个动作的分解说明,认真
体会动作要领,在学习单个动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几个相衔接动作进行循环练习,经熟练后再扩大动作的组合范围,最后过渡到组合动作练习。
太极拳注重“连绵不绝”的风格,为了充分体现圆活、连贯、协调和匀速等特点,无论学习单个动作、进行组合练习,都必须强调动作的纵向和横向连接,使
身法和手法上肢和下肢协调配合。
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殊的运动风格和锻炼效果深受不同年龄人群的欢迎,特别是在高校中,更是受到大学生、教职工以及留学生的喜爱和广泛参与。太极拳门派
众多,形式各异,而且各家练法不同,但是其动作要求都体现了“松、慢、匀、圆”等基本特点。太极拳的健身功能独具特色,使广大练习者受益匪浅。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 (七)
练习太极拳时,练习者必须正确掌握和细心体会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进而在练习时表现出太极拳的独特风格达到优化身心的锻炼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太极拳的
主要运动方法,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心静体松
“心静”是指内心安静,就是说练习时要尽量排除杂念,专心致志。“体松”是指精神与躯体都放松,身体处于舒松自然的状态,而不是指身体疲塌松散。
2.连贯圆活
“连贯”是指太极拳个动作之间自然衔接,没有明显停顿,连绵不绝。“圆活”是指动作变换自然而不停滞。
3.虚实分明
从动作整体来看,达到终点定势为“实”,动作变换为“虚”。实的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沉着,徐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
初学者要先注意两腿的虚实,动作平稳过渡,待腿的动作虚实分明后,再体会上肢与整体的虚实。
4.上下相随
打太极拳要求上肢、下肢、躯干戈部位协调配合运转,由脚至腿至腰一气完成,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即上下相随。
5.柔和均匀
太极拳是一种较缓慢的运动,动作要柔和均匀,用力不僵不拘,使动作柔缓匀速,常
用“运动如抽丝”来形容这一特点。
6.运用意识
太极拳的动作是在意念引导下进行的,在做每个动作时先想后做,随想随做,这就是前人所说的“意到身随”太极拳强调的不仅是肢体运动,更强调用意。
7.呼吸自然
初学者一般采用自然呼吸法要求练习时精神贯注于动作中,呼吸顺其自然。一般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出击时呼气。
8.眼手相随
全书的每个动作通常是一手进攻,一手防守。眼要注意进攻的手,通常是眼神随进攻手的动作运行。
太极拳运动时对身体姿势的要求 (八)
太极拳是一种上下相随、松劲相兼、移动而无有不动的全身运动,每个动作都是由身体和各部分密切配合来完成的。因此,练习者必须弄清楚太极拳运动
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下面介绍太极拳运动对人体主要部位姿势的具体要求 。
1.头颈: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练习者的头部自然上顶,即人们常说的提顶、吊顶、悬顶或悬顶弛项、头顶项领、头顶项竖等。
练习太极拳时练习者的面部要放松自然,下颌微收,头部摆正,头颈将腰脊轻轻领起即可。
2.胸背:打太极拳要注意“含胸拔背”。“含胸”就是胸不外挺,“拔背”就是脊背舒展自然。
3.腹部:“虚胸实腹”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实腹”就是气沉小腹。 初学者不要因追求“实腹”的感觉而使腹肌紧张。
4.腰脊:练习太极拳时要微微后弓,并松腰垂臀, 尽可能减小腰弯,达到只要的要求。
5.臀裆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垂臀、吊裆,以免运动使臀部左右扭动,失去自然下垂的状态。
6.腿部:腿部再提阿极拳运动的动作变换、身体的稳定平衡中起着决定作用。腿部活动时要求松胯、屈膝、两脚落地,重心稳定,动作轻稳灵便。
7.臂部:保持正确臂部姿势最重要的是沉肩坠肘和坐腕,肩关节放松,使胸背部放松,达到上肢轻松灵活,下肢沉实稳固。肘关节必须保持微屈
是为了松沉肩关节,便于臂的屈伸回旋与动作虚实转换。手臂一伸一屈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腕部于前臂的旋转亦要表现出来
太极拳的基本练习方法 (九)
太极拳的步法练习 .
两手背在体后,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屈膝下蹲,重心移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丁步。
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由脚后蹬成弓步。
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摆踏实,重心再移成左弓步;然后,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弓步。
上体微右转,由脚向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左脚后蹬成右弓步。
身体重心后移,右脚尖翘起外摆踏实,重心再移成右弓步;然后,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弓步。
太极拳的手法练习
1﹑提臂下按:两臂从大腿外侧慢慢向前提举,与肩同高,掌心向下;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于两膝相对。
2﹑右抱球:右手内收于胸前平屈,掌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腹下划弧,掌心向上,与右手成抱球状。
3﹑左分鬃:左右手分别向左上、右下弧形移动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掌心斜向上;右手落于右胯旁,掌心向下。
4﹑左抱球:与右抱球相反。
5﹑右分鬃:与左分鬃相反。
6﹑左体前抱球:左手掌心向下,平屈于胸前,右手掌心朝上,与左手成抱球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