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摘要:“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
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当前,我国文化肌体的“亚健康”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在当今世界,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放慢或忽略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学界的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可以影响各自的决策者,下可以影响大众,而且是在文化的根本上产生影响。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目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要把这件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大力量。
关键字:文化建设 战略地位 战略意义
正文:“文化强国”战略
2011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
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因为,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现在,我们只是达到了初步的富,还没有达到强,建设富强国家这篇“大文章”只做了一半,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来完成“大文章”的另一半。 作者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一、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二、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 1、文化的长期性和坚韧性
2、教育系统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 3、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巨大渗透作用
1
4、考察文化的状况 5、宗教的补充作用
6、文学艺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三、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雄发表时间:2011-11-15 来源:文汇报 首先,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 其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如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如国民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生活质量”标题下的非物质特征,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考量。而今对文化制度安排的关注,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文化既被视为促进物质进步不可或缺的倍增器、精神引擎,又被输入到不同社会所感受到的需求结构中,更被确定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方略和软实力。
再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证。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社会和谐不可能来自单一的市场逻辑,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宗旨、追求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天然一体的联系。
2
最后,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为可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在各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 党中央为何极端重视文化建设
《瞭望新闻周刊》在《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一文中指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审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之际,梳理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发展脉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共识,从而推动相关改革的进程。(10月17日新华网)
这种极端重视,一方面源于中央对于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准确把握。中央以发展的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为基础,明确要求“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主要包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指引,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强调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以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为考量,强调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和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正所谓,“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另一方面,这种极端重视,也源于中央对于文化体制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求的不相适应性的充分认识。主要是,“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愈发凸显;“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引人关注。“一方面,国家的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外国文化产品大量涌入,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总之,改变这些不适应状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走文化兴国之路,向文化大发展的春天进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央会议再次高调奏响“文化”主旋律,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国家真正走向经济迅猛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富国强的大同社会。
要走好文化兴国战略,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进军,就要根据文化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就要在社会以及国际上做出大文化、做出强文化、做出好文化、做出文明先进的文化,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和经济支柱。
做大文化,就要根据文化的特点,以开放的视野和眼光,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探索中国文化产业体制和模式,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着力大力发展一大批达到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以引领我们
3
这个时代文化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做强文化,就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时,构建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养具有思想性、创新思维的文化市场人才,推进文化管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以创新劳动带动传统劳动,以创新思维带动传统文化观念的革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增强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做出文明先进的文化,就要营造先进文明文化道德大环境。就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变思维、转变意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兼容并举、增强活力。就要唱响以先进性、时代性、发展性、进步性、文明道德为特征的主流文化,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之品质、吸取时代草根文化之精神、兼容当今外来文化之思想,铸起中华民族时代文化的脊梁。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文化引领,重在建设中发展。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通过从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中学习,会进步得更快。为了我们民族复兴大业,为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在研究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的新途径,值得我们期待!
让我们从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增创文化发展新优势的高度,从加强文化引领方向、格局、动力的作用高度,从增强以文化引领增创社会发展新优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努力实现认识、实践、环境的大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位、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更好地推动推动中华民族新文明观以及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形成,让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