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爱问旅游网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龚建荣;阙善材

【摘 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建立实训基地,以期为高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10 【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作 者】龚建荣;阙善材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利莱森玛电机科技 福州 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0

为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朝着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则成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定位,以及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竞争的现状,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积极思考和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

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高校,其教育主要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又区别于高职高专学校,其具有自身特殊的发展定位,主要包括发展目标﹑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定位。首先是发展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教学定位,为实现发展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并运用专业知识。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建设实训中心,校外发展实践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是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1]。

第一,实践教学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现其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大多数院校对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实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验使用需求。虽然部分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但由于校企双方的利益不一致,合作过程中,企业较为被动[2],导致学生实践实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教师队伍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一支既有较扎实理论基础功底,又精于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在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理论研究型的教师仍较多,多数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学生实训实习方面的指导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培养方案设置方面。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方案设置实现的,培养方案制

定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培养计划,以理论培养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安排,即使有实践课,课时安排也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一种采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充分结合高校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环境,为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就业能力,真正实现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改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现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以企业需求成立教学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学校开设指定的课程,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企业安排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并允许合作方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其实习提供实习设备和场地,学生毕业时,合作企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习表现,择优录取,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订单式培养针对企业需求定向发展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大大降低员工流动的频率及损失,还可以为企业招人﹑留人﹑养人等节省成本。 (二)建立实训基地

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合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增加就业机会。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实训场所在学校内部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指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实训场所在企业内部,在校生可以在此学习实践技能的基地。为有效规范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行为,必须构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提升实习基地技术含量,逐步形成校内外相结合﹑资源互补的实习基地网络。

高校与实习基地的协作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与实地调研;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践;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优秀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及经验研讨交流等。 (三)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是指人才培养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派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授课,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实习设备,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积累生产经验。

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校企一体化,即学校办企业或企业办学校,这种形式有利于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种是密切配合型,即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企业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最终实现互惠双赢;第三种是外延式合作,指学校由于某方面的需要而直接或间接地与企业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对企业益处不大,因此,一般以学校积极主动为主,合作常限于部分层面的合作,例如,校企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目,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等。 (四)项目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加强科研项目研究,而企业的发展也是由项目带动的,但企业项目的完成经常会出现一些尴尬情况,如项目工作有时是临时性的,项目完成后相关人员就被解雇,如果继续保留项目工作人员,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则成为企业最好的选择,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项目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对企业而言,采用该方式既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获得学校的理论技术支持;对学校而言,其通过项目合作可以提升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丰富科研成果;而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有机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为达到项目合作的预期效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注意一些事项,如校方在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后,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制作工艺﹑技术方法等涉及商业机密的相关信息严格保密。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应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就项目合作的范围和内容﹑合作方式﹑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达成一致,从而保障双方的权益,确保校企联合下的项目合作顺利进行,保证项目合作可持续发展。

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且有利于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理论认识﹑降低人力成本,从而真正做到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文献】

[1]陈广,魏春石,张好徽.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6):67-68.

[2]龚建荣,张慧.独立学院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工程师,2015,(3):36-39.

[3]张权,董晶,姜亚萍,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64-3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