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
出生在浙江绍兴那柔水多情的水乡,生活在充满中国传统礼教的家庭,又逢上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本来本着做一个治国救人的周树人却成了一代文豪,并且是一个激进主义的文学家,现在有人批判鲁迅,也有人推崇鲁迅,就有如当初有人批判封建礼教,有人推崇孔子仁义道德一般。
首先,在我认为,鲁迅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许最后一点有人不认同,但是对于鲁迅作为革命家这一条绝不是虚谈的。革命家不一定是要抛头颅,洒热血,衷心于革命斗争的人。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武器就是笔和尖锐犀利的文字去刻画在人吃人制度下人格扭曲的中国,每个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会认识到那时中国多年来冗积的弊病,甚至是当今某些中国人还存在的弊病,那不是在经济上,而是在人的思想上,从而去唤起人的个性去反抗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更反抗那时的旧制度。而且那时的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没经过多少教育的,在下层的农民和工人甚至连大字也认识不了几个,大多数的中国人出生就接受家庭和世俗教育,而家庭和世俗教育奉承的是旧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中的“仁义道德”,无论是维新主义的改良者还是革命党人都没有对它进行动摇,在那种情况下国民思想不革新,不西化,即使政治制度层面上的革新也注定失败,因为革命脱离了群众。所以鲁迅算是主张全民革命的第一人,懂得通过最通俗的方法以及用最通俗的语言号召中国人思想革命,并且,鲁迅是接受过马列主义当中思想的启蒙也许这个观点许多人持有怀疑,但是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当中写道:“鲁迅先生坐在**电影楼上的第一排,那片子的名字忘记了,新闻片是苏联纪念五一节的红场,‘这个我怕看不到··你们将来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就向周围的人说。”由此可见,鲁迅的脑子里是尊崇苏联社会革命的,也希望中国走苏联的道路,但与此同时鲁迅心里有一种怯,这种怯是对中国国民的失望,因为他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人受教育水平是很低的,在那种情况下,他的作品,思想在当时能赢想到的只有认同他的知识分子,然后他寄望于这些有为的知识分子也去影响
其他人,从而促成全民思想革新,这也是他的革命方式,但鲁迅知道中国已经积重难返,要实行全民思想解放,难矣!所以才说:“我怕看不到。”但鲁迅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家,虽然对现实有点失望,一旦看到中国人的扭曲的人格,便嫉恶如仇,奋笔直书,誓要划破黑暗。
同时鲁迅还是个理性的爱国者,这一点学术界是大多数人同意的,不仅是理性的,更是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者。曾有人给鲁迅一个建议:给你几千个大洋,去暗杀政府里的某位官员,等事成之后预备好了轮船在浦江口送你到莫斯科去。但是鲁迅一口拒绝了,因为鲁迅非常清楚地知道:通过暗杀的革命历史上还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不仅如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不少的学者都逃到国外去了,以为在外国保存自己的生命去进行革命更为有效,但鲁迅一生中除了在日本学医外,其余时间都是呆在中国的,因为鲁迅早就有了“生为中国鬼,死为中国魂”的气概,留在中国还敢撰文讽刺当时中国的蒋介石,从这些可以看出鲁迅的为人,确确实实是一名忠诚的理性爱国者,而并非只会一味激进地反抗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从中可以理解鲁迅的批判是针对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人,而并非所有人。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同时也产生了束缚人、压抑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但是两千多年来却没有多少人对这种封建礼教提出质疑、反对,相反,中国人屈服,心甘情愿去接受吃人制度的毒害,自己甘心去吃人,也甘心被人家吃,两千多年来就是这样循环的历史。而接受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都想拯救国民,但最终要么被吃人的制度所同化,要么愤而离去,置国家不顾。只有鲁迅,为了不让革命党人的血白流,也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流血,就用进步的思想去武装自己的笔,斩断这个人性扭曲的中国,以扭曲人性的小说、杂文去刻画人性扭曲的中国,从而以恐惧的方式来唤醒生活在恐惧中的中国人,让国人看到愚昧无知笼罩下的危机。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看来,可能会认为,鲁迅的思想过于激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
优秀部分都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完全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在鲁迅的早年生活中已经灌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当他看到传统文化的弊病逐渐显露,不断地在荼毒人们的心灵时,他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得出的结果是欲想中国振兴就必须反对吃人的“仁义道德”,即使在鲁迅的创作中,语言的表达,文章的内涵都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也许在鲁迅先生看完日俄战争后的一幕激发了自己人性的叛逆,也就是革命,是不流血的思想革命,过去的事件经验都证明:政治上的革命都没办法挽救中国,挽救国民,革命党人的血还是白流了。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思想恰恰是符合当时的进步潮流,政治上的腐败,国名的麻木,中国成了扭曲的钢铁,要把钢铁弄直,那就必须使劲力气,也就是塑造人性扭曲的人物去修正扭曲的中国。说鲁迅抛弃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他批判的得失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而并非孔子本人。记得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一文中说过面对日军的肆虐,要发扬中国古代的那些顶天立地的,伸张正义的,为民请命的好汉,而不是在烧香拜佛,听天由命。由此可见,鲁迅的骨子里并没有失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对中国的有些传统文化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是具有时代进步性的,可以说,鲁迅是文学史上的毛泽东,同样是激进,同样是时代的进步者。在当时不仅普通国民的思想是麻木的,甚至是上层的知识分子,有些人故意去搜猎奇闻逸事去创作,纯粹是为了哗众取宠,有些整天高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只会忧愁自唱,不做救国救民之举。针对这些,鲁迅的作品是针砭时弊,与时俱进的,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随意从报刊上摘下重点再整理成文,让文章表达得更为辛辣讽刺,把黑暗的事实揭示得更为深刻,可以看出鲁迅是不喜欢作无病呻吟之词,不喜欢华而不实之文,他时刻都把自己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感融化于自己的创作中,以唤醒人的思想,人的自我解放为宗旨,是非常切合当时中国的进步潮流,为中国的前进指明了一条思想改革道路。
鲁迅的文学作品也开创了新一代的文学写作风格,那就是以荒诞离奇的方式去刻画人
物,而需要说的是,世界荒诞派的开山鼻祖是法国的贝克特,而鲁迅所处的年代比贝克特的还要早十几年,可见鲁迅的文学成就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而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也看出鲁迅是把民族性和外国小说相结合的,在民族风格的问题上,鲁迅认为,要注意摆脱两重桎梏,一是“古国青年的迟暮之感”,另一个是对外国的顶礼膜拜,他认为陶元庆的绘画是“以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流于玄虚,那就是民族性。”其实,茅盾也评价过鲁迅,认为鲁迅的作品形式上最和外国小说接近,但最具民族性的就是他的文学语言。鲁迅本人就是把民族和世界、传统和现代结合最好的作家,最懂得“国民性”的弱点,并在予以鞭挞的同时,羔羊民族脊梁和精神。在人物的刻画上,,犹如孔乙己,都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分,主要是明清小说中的反面人物的角色。不同的是,鲁迅更喜欢把人物打扮成小丑的方式去描绘以另类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把人们平时认为的配角换为主角,把人们平时认为的大团圆结局改为可悲可笑的结果,这也是荒诞文学的创作特点。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小说里的主人公往往是完美的化身,甚至把人物给深化了,譬如关羽、诸葛亮,通常都忽视配角和下层平民的遭遇和重要性,而鲁迅正是打破了这种传统观。除此以外,鲁迅更是最大限度把人物给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这也是更便于广泛地去传播新思想的要求。在鲁迅笔下,啊Q正是中国大多数人民的缩影,啊Q虽然革命热情高,敢于蔑视权贵,但是在行动中都犯了封建农民思想的错误:望风驶舵,贪图名利,畏强凌弱,始终幻想自己成为封建豪强的一分子,最终也死得不明不白,同时也道出了啊Q周围的人物是比啊Q更可笑更麻木的,也是更可耻的,正是想让当时的人以自嘲的方式去作自我唤醒,原来啊Q的麻木正是自己的麻木,“狂人”的可笑正是自己的笑柄。这也是鲁迅开创中国新的创作风格。
在当今社会上,有人会认为鲁迅已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过去,现在市和平社会,再也不用鲁迅的激进思想了。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我认为鲁迅的精神仍然是影响至今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说哪个人的作品能超过鲁迅。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读完,那么你就掌握了半个中国的国情。确实如此,鲁迅的作品确实能够把生活
在中国最广泛的下层人民的形象描绘出来,并作出辛辣的讽刺,即使在今天,在中国的部分农村,还不是有人残留着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吗?还不是有人从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就像啊Q一样炫耀自己吗?即使当今经济发展起来了,还不是有不法商人用“三聚氰胺”毒害人们吗?还不是有官员贪桩枉法吗?所以,只要社会有不公道,鲁迅的精神就一天也不会过时,对于社会的不公道,那就需要用鲁迅的精神对其批判,揭发社会的黑暗面,才能迈向正义的前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