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我国使用的大地坐标系是( D )。 A)56年北京坐标系; B)54年北京坐标系; C)80年北京坐标系; D)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2. 目前我国使用的高程系是( A )。
A)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B)1980年国家高程基准; C)1956年黄海高程系; D)1956年渤海高程系。 3. 微倾式普通水准仪使用的基本操作有( B )。
A)对中,整平,瞄准,调焦,读数; B)粗平,瞄准,调焦,精平,读数; C)对中,整平,定向,调焦,读数; D)定向,瞄准,调焦,精平,读数。
4. 已知HA=132.476m,HB=125.068m,则两点高差hAB=( B ) A)+7.408; B)-7.408;C)+57.544;D)-57.544。 5.A,B两点高差hAB=-2.345m,表明A点( A )于B点。 A)高; B)低; C)远; D)近。
6. 水准测量某站读数a1.234m,b2.075m,该站高差为hAB=( D )。 A)+3.309m; B)-3.309m; C)+0.841m; D)-0.841m。 7.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各测段的观测高差分别为
+3.460m ,-5.477m ,+6.742m ,-4.759m,该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为( B )。 A)+34mm; B)-34mm; C)+38mm; D)-38mm。 8. 普通光学经纬仪使用的基本操作有( A )。 A)对中,整平,瞄准,调焦,读数; B)粗平,瞄准,调焦,精平,读数; C)对中,整平,定向,调焦,读数; D)定向,瞄准,调焦,精平,读数。
9. 测角精度要求较高时,应变换度盘不同位置。观测n个测回取平均值,变换水平度盘位置的计算公式是( B )。
A) 90°/n; B) 180°/n; C) 270°/n; D) 360°/n。
10. 在A点安置J6经纬仪,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C一个测回,读数依次为:0°05′48″,62°01′24″,
242°01′42″,180°06′00″,该水平角∠BAC=( C )。 A)61°55′36″; B)61°55′42″; C)61°55′39″; D)62°01′24″。
11. 竖直角观测中,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可消除( D )。 A) 视准轴误差; B) 横轴不水平误差; C) 对中误差; D) 竖盘指标差。
12. 用DJ6光学经纬仪进行竖直角观测时,P点的盘左读数为81°47′24″,盘右读数为278°12′24″,则该台经纬仪竖盘指标差为 ( B )。
A) ﹢06″; B) ﹣06″; C) ﹢12″; D) ﹣12″。
13. 用经纬仪的望远镜瞄准目标时,发现有视差,则其产生的原因是 ( D )。
A)观测员是近视眼; B)目标的影像模糊;
C)外界光线弱 ; D)目标的影像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14. 已知A(1000m,2000m),B(1500m,1500m)两点坐标,则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αAB=( D )。
A) 45º; B) 135º; C) 225º; D) 315º。
15. 已知A(2000m,3000m),B(1000m,2000m)两点坐标,则A、B两点间平距 DAB =( B )。 A)1000.000m; B)1414.214m; C)1732.051m; D)2000.000m。
16. 已知A点坐标为XA=500m,YA=500m,A至B点的方位角为αAB=125°30′00″, A至B 点的水平距离D=105.22m,则B点的纵横坐标为( B )。 A)XB=585.661m,YB=438.898m; B)XB=438.898m,YB=585.661m; C)XB=605.220m,YB=605.220m; D)XB=438.898m,YB=438.898m。
17. 已知A点的高程为238.446m,欲测设B点,使其高程为237.621m。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读得立在A点的标尺读数为1.234m,则测设B点的标尺读数为( C )。 A)0.825m ;B) 1.825m ;C) 2.059m ;D) 2.621m 。
18.在( D )为半径的圆面积之内进行平面坐标测量时,可以用过测区中心点的切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而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距离的投影。
A)100km;B)50km;C)25km;D )10km
19.对高程测量,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是( C )。 A 在以1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B 在以2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C 不论多大距离都可代替 D 不能代替
20.测量使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使用的笛卡尔坐标系的区别是( B )。
A 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逆时针编号 B 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C x与y轴不变,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D 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不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21.在普通水准测量中,应在水准尺上读取( D )位数。
A 5
B 3
C 2
D 4
22.水准测量中,仪器视线高应为( A, D )。 A)后视读数+后视点高程;B)前视读数+后视点高程 C)后视读数+前视点高程;D)前视读数+前视点高程 23.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A )。 A 看清十字丝
B 看清物像
C 消除视差
24.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使( A )。 A 物像清晰
B 十字丝分划板清晰
C 物像位于十字丝分划板面上
25.水准测量时,尺垫应放置在( B )。 A 水准点
B 转点
C 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
D 需要立尺的所有点
26.已知A点高程HA=62.118m,水准仪观测A点标尺的读数a=1.345m,则仪器视线高程为( B )。
A 60.773
B 63.463
C 62.118
27.对地面点A,任取一个水准面,则A点至该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 D )。
A.绝对高程
B.海拔
C.高差
D.相对高程
28.水平角观测时,照准不同方向的目标,应如何旋转照准部?( A ) A.盘左顺时针、盘右逆时针方向 B.盘左逆时针、盘右顺时针方向 C.总是顺时针方向 D.总是逆时针方向
29.竖直角绝对值的最大值为( A )。
A 90°
B.180°
C.270°
D.360°
30.用陀螺经纬仪测得PQ的真北方位角为APQ62°11′08″,计算得P点的子午线收敛角P-0°48′
14″,则PQ的坐标方位角PQ( A ) A 62°59′22″;B 61°22′54″;C 61°06′16″
31.已知直线AB的真方位角为62°11′08″,A点的磁偏角为A=-2′45″,AB的磁方位角为( A )。 A)62°13′53″B)62°16′38″ C)62°05′38″ D) 62°08′23″
32.已知直线AB的磁方位角为136°46′,磁偏角为A=3′,子午线收敛角为A=-2′,则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应为( B )。
A)136°47′;B)136°51′;C)136°41′ D)136°45′
33.坐标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 C )。 A 0°~270° D -180°~180°
34.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4mm,其相对误差为( C )。 A 1/25000 B 1/25
C 1/2500
D 1/250
B -90°~90°
C 0°~360°
35.坐标反算是根据直线的起、终点平面坐标,计算直线的( B )。
A 斜距与水平角 C 斜距与方位角
B 水平距离与方位角 D 水平距离与水平角
36.直线方位角与该直线的反方位角相差( A )。
A 180° C 90°
B 360°
D 270°
37.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90°18′52″,用经纬仪测右角∠ABC的值为308°07′44″,则BC的坐标方位角为( A )。 A) 62°11′08″
B)-117°48′52″ C)242°11′08″ D)-297°11′08″
38.地面上有A、B、C三点,已知AB边的坐标方位角AB=35°23′,测得左夹角∠ABC=89°34′,则CB边的坐标方位角CB=( A )。 A 124°57′
B 304°57′
C -54°11′
D 305°49′
39.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163°50′36″,则其反坐标方位角为( D )。 A 253°50′36″
B 196°09′24″
C -16°09′24″
D 343°50′36″
40.某导线的fx=-0.08m,fy=+0.06m,导线全长
A 1/1354
B 1/5067
D=506.704m,该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和差为( B )。
C 1/9576
D 1/4000
41.设AB距离为200.23m,方位角为121°23′36″,则AB的x坐标增量为( D ) m.。
A -170.919
B 170.919
C 104.302
D -104.302
42.已知SAB=136.46,AB=278°56′34″,则xAB与yAB分别为( B )。
A –21.212;134.801 B 21.212;–134.801
C –21.212;–134.801 D 21.212;134.801
43.测定点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 C )。
A 测量水平距离
B 测量水平角 D 测量竖直角
C 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44.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 A )。 A.反号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C.反号按边数平均分配
B.反号按角度大小比例分配 D.反号按边长比例分配
45.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指标是( C ) A 坐标增量闭合差
B 导线全长闭合差
C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46.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的主要差异是( A )的计算。 A 坐标增量与坐标增量闭合差 ;B 坐标方位角与角度闭合差 C 坐标方位角与坐标增量;
D 角度闭合差与坐标增量闭合差
1、A、B为已知点,AB为附合水准路线,已知数据与观测数据见下表,求各点的高程。
点号 A 1.6 1 2.1 2 1.7 3 2.0 B +1.430 -2.244 48.159 49.579 +2.814 50.412 距离 (km) 高差 (m) +2.331 高程 (m) 45.286 47.609 2、有一闭合水准路线,已知A点高程为45.286m,观测数据见下表,求各点高程。
点号 A 1 1.6 距离 (km) 高差 (m) +2.331 2.1 2 1.7 3 2.0 +2.814 -2.244 B 1号点高程47.609 2号点50.412 3号点48.159 3、使用经纬仪观测某上坡方向的竖直角,竖盘盘左读数L=55°59'30",盘右读数R=304°00'50",试计算该方向竖直角和竖盘指标差。
方向竖直角α=1/2[(R-L)-180°]=34°00′40″ 竖盘指标差i=1/2[(R+L)-360°]=10″
4、有一支导线A-B-1-2-3-4,已知αAB=45°00'00",各左角βB=239°30'00",β1=147°44'30",β2=214°50'00",β3=189°41'30",试推算各边的方位角。 B1边的方位角104°30′ 12边72°14′30″ 23边107°04′30″ 34边116°46′
5、已知A、B两点的坐标为:xA=2179.737m,yA=1655.636m;xB=2479.737m,yB=1355.636m,试求AB和DAB。
-2.863 AB=arctan(△yab/△xab) = -45°
DAB=(△yab/sinαab) = 424.26m
6、在B点上安置经纬仪分别观测A和C两个方向,盘左位置先照准A点,后照准C点,水平度盘的读数为6°23′30″和95°48′00″;观察之后,将盘右位置照准C点,后照准A点,水平度盘读数分别为275°48′18″和186°23′18″,试计算该测回角值是多少?
测站 盘位 目标 A 盘左 C B A 盘右 C 7、竖直角观测成果整理: 测 目 竖盘竖盘读站 标 位置 数° ′ ″ 半测回角°′ ″ 指示差 ″ 一测回角°′ ″ 备注 275°48′18″ 186°23′18″ 89°25′00″ 95°48′00″ 89°24′45″ 水平度盘读数 6°23′30″ 89°24′30″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左 P D K 右 左 右 94 23 18 -4 23 18 265 36 00 -4 24 00 82 36 00 7 24 00 -9 -12 277 23 24 7 23 24 -4 23 39 盘左视线水平时读数为90°,视线7 23 42 上斜读数减少 8、钢尺丈量AB的水平距离,往测为357.23m,返测为357.33m;丈量CD的水平距离,往测为248.73m,返测为248.63m,最后得DAB、
DCD及它们的相对误差各为多少? 哪段丈量的结果比较精确?
DAB相对误差K=(357.33-357.23)/357.28=1/3573 DCD相对误差K′=(248.73-248.63)/248.68=1/2486
1/3573<1/2486 所以AB段比较精确
9、地面点A,测得其相对高程为265.427M,又测定出水准面的绝对高程为98.639M,求A点绝对高程,并绘图说明各水准面的位置关系。 A点绝对高程是二者相加
10、丈量A、B两点水平距离,用30米长的刚尺,丈量结果为往测4尺段,余长10.250米,返测4尺段,余长10.210米,试进行精度校核,求出水平距离。(精度要求K=1/2000) 往测水平距离4*30+10.250=130.250M 返测4*30+10.210=130.210M 平均水平距离(130.25+130.21)*0.5130.23
K=130.250-130.210)/[(130.25+130.21)*0.5]=1/3256 符合精度要求
11、设点A为后视点,B点为前视点,HA=87.452米,当后视读数为1.348米时,前视读数为1.763米,求:A、B两点的高差及B点的高程。
H=1.348-1.763=-0.415 HB=87.452+1.348-1.76387.037
12、设已知各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分别为47°27′,177°37′,226°48′,337°18′,试分别求出它们的象限角和反坐标方位角。
R1=47°27′ R2=2°23′ R3=46°48′ R4=22°42′ α21=227°27′ α32=357°37′ α43=46°48′ α54=157°18′
13、设A点高程为15.023m,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之间,读得A尺读数a=2.340m,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 15.023+a=16.000+b b=1.363
注:红色字体是本人做的参考答案,不敢保证全部正确,但是八九不离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