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语文模板)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语文模板)

来源:爱问旅游网
五年级下册第8课《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恰、屉”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2. 能运用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运用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草船借箭》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景阳冈》中智勇双全的武松,《猴王出世》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让我们一起走近四大名著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去认识书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又是谁呢?【看门见山的设计,直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识作者,了解作品。

1.请同学说一说,你了解的《红楼梦》。 2.作品简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PPT)

3. 揭示课题: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一个片段《红楼春趣》。老师板书课题的同时,请同学们书空。【板书课题:8*红楼春趣】

三、初读课文,大致读懂。

(一)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

象?(PPT)

2.通过读“阅读提示”,明确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两个学习目标:一是能大致读懂课文;二是与同学交流:宝玉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二)回顾课文,交流阅读名著的方法。 1.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有哪些?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⑶抓关键词理解意思 ⑷借助插图理解 ⑸结合课下注释理解 ⑹借助阅读链接 (三)运用阅读方法,自学并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用学到的方法猜测大致意思。(PPT)

2.出示要认读的词语(PPT)

3.讲解多音字

喇 lā 豁喇喇 这里的“喇”是拟声词。

lá 哈喇子 哈喇子就是口水。 lǎ 喇叭 喇叭是一种管乐器。

4.去掉拼音再读词语(PPT)

恰似 忌讳 晦气 敞地 嫣红 宝钗 晴雯 袭姑娘 窗屉子 高墩 籰子 剪子股儿 豁喇喇

5.交流理解难懂词语方法

⑴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PPT)

让学生读一读,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窗是窗户,屉可以组词抽屉,古代的窗户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窗屉子”大概与窗框子有关吧。联系生活实际,抓关键字猜测大致意思,是理解难懂词语的好方法。

⑵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PPT)

这句中“剪子股儿”和“籰子”比较难理解,结合上文: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要放风筝,除了准备风筝,一定还要准备放风筝的用具,一定是放风筝的用具。联系上文,猜出了大致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办法。

这些词语,还可以结合词性判断大致意思,“搬”“捆”“拨起”三个动词,“剪子股儿”“籰子”应该是名词,再根据生活经验和插图可以猜测:“高墩”应该是一种坐具,““剪子股儿”和“籰子”应该是放风筝的用具!

⑶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PPT) 这一句中“忌讳”可以联系“阅读链接”中的最后一段: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所以落在谁家院子里,那家必定赶快把它撕掉。判断“忌讳”是晦气、不吉利的意思。

这一句中“拾人走了的”也比较难理解,可以用抓关键字理解,“拾”的意思是“捡”, “拾人走了的”就是捡人家剩下的意思。

⑷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 “咱们拿下他来”结合注释,我知道这里指风筝,原来“他”字过去和现在的用法有区别呀!齐整、整齐,只是交换了两个字的位置,而整齐是一个褒义词,根据已有经验猜测,“齐整”应该是漂亮的意思。

⑸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句。

1.单他有这个不成? 2.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3.“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4.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5.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

四、读懂课文,梳理内容。

1.从起因、经过、结果角度,梳理文章。

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趣”事?用简练的语言,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一说。

2.概括小标题,梳理文章。

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如果把第一段的起因用“捡到风筝”来概括,你能给经过和结果起小标题吗?

五 、品读语言,感悟人物。 1.出示自学提示:

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呢?选择你认为有趣的地方读一读,批注出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自主交流后,再读对话,体会人物性格。 2.分角色读,品读语言。

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紫鹃笑道:“ 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黛玉笑道:“ 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即使是名著,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离不开语言描写。同学们在习作的时候也要学着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性格。

3.塑造人物的方法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让学生找一找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体会刻画人物时,用多种描写手法。 4.看放风筝视频

看完视频,再读一读课文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连一连吗?出示PPT

六、拓展延伸,激起兴趣。 1.“风筝”寓意,激发读书兴趣。

“风筝”一词,在庚辰本《红楼梦》中共出现17次。为什么宝钗放的是一连七个大雁?宝玉放的是美人风筝,大鱼风筝为什么被晴雯放走了,而不是袭人放走了呢?为什么螃蟹风筝偏偏给了三爷?院子落下的为什么是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的风筝?难道是作者曹雪芹随手一笔写上去吗?还是此处暗藏着什么玄机?

著名红学家对“风筝”的寓意都有解读,感兴趣的同学找来读一读吧!

曹雪芹呕心沥血著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其实,不仅风筝里藏着玄机,他给每一个人起的名字也是用意颇深。

2.人名别有用意,激发读书兴趣。(PPT) 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她们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谐“原应叹息!”是说她们命运令人叹息! 四小姐的丫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四人名字里含有“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分别与四们小姐的才能吻合。 除了人名,地名、街道名、每个人住的地方的名字都是别有深意。 七、阅读链接

自主阅读并思考:文章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总结概括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鲁迅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还要当作历史看。”从普通民众到文化学者,再到国家主席,都在读《红楼梦》。一部奇书,你读我读他也读。政治学家读出了:世事洞明皆学问;经济学家读出了:贾府的衰败就是大清衰败的序曲!同学们,打开这部伟大的著作,相信你也会读出不一样的体会!

九、课后作业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红楼梦》,读完后分享课文中人物放的风筝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