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1.小学教育的特点: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
2.小学教师的特点:1.劳动特点:1.复杂性(目的全面性、任务多样性、对象差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2.教师的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综合能力素养、心理素养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学校管理的基本内荣: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核心)、教务行政、总务工作 3.学校管理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4.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规范性、系统性、效益性、动态性 5.学校组织机构只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三要素关系: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P19-27 4.教育目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5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6.教育目的根本途径: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素质教育: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贯穿教育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8.《纲要》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9.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1.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2.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2.活动中心课程论:1.杜威、克伯屈
2.随意性、狭隘性、个人经验 3.社会中心课程论:1.拉梅尔德
2.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3.课程计划的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5.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过程模式:斯腾豪:《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6.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7.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复思考教学经验。(波纳斯:成长=经验+反思)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规律研究法。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想象P-74 3.意志的基本特征: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为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意识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治性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内在需求) 2.外铄论(外在力量)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循环渐进)、阶段性、不平衡性(关键期)、
互补性(个性发张)、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1.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强化刺激—反应联结)☆:
1.巴甫洛夫(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实验:狗进食
2.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华与分化 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1.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2.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正强化与负强化
2.惩罚 3.消退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主要是观察
2.认识学习理论(如何学习)
1.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理论):1.黑猩猩实验
2.学习室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3.学习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内部强化理论):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期望是理论的核心)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目标—对象—手段)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1.建构主义学习观 2.建构主义学生观
3.建构主义知识观 4.建构主义教学观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探究学习、支架式学习
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2.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广泛性、阶段性、模仿性、实践性 3.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第四节、小学德育
1.小学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P112
3.小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小学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展会 6.班主任工作 5.小学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p116、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
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6.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第五节、美誉
1.美誉的实施途径: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美化校园和教师环境、教师的示范作用 2.美誉实施原则:
1.美誉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
2..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的正确结合。 3.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 4.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 3.美誉内容:形势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第六节、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生心理辅导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2.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
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1.班集体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积极分子) 3.发展阶段(教育主体) 4.成熟阶段
2.班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规章制度)、平行管理(集体到个人)、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3.班级管理原则: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1.教育学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5.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名著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第二节、班主任☆
1.班主任角色定位:1.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2.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领导能力 3.团队意识与探究能力
3.班主任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
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三节、班级活动
1.班级活动功能:满足交往、学习发展、班集体建设、班主任专业提升
2.班级活动类型:日常性(班队会、班级晨会、执勤、宣传)+阶段性(工作型、竞赛型)
第四节、班队活动
1.班队活动原则:教育性原则(最基本)、针对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2.班队活动类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 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少先队活动
3.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根本特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第五节、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特点: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2.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 第四章、学科知识
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语文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事件能力。 3.语文评价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教师应该转化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数学课程总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数学教学建议P181 4.数学评价建议P182-183 第五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四种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学期(学年)教学设计、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1.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木匾,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P1-190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P190-196
第三节、教案设计与编写☆P196-210(教学设计题) 第五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能力
1.综合课程类型:学科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
2.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1-2,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高年级) 3.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4.课程实施基本原则: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针对性、灵活性 5.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简答题22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章、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1.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育)。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1.是一种认识过程。
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基础性、有领导的认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的本质阶段:激发学习兴趣、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
1.小学教学原则(p232):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直观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
实验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情境)、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相结合。 第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1.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2.班级授课制含义:把学生按年龄和只是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
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4.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性受到一定的。 2.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5.教学模式P241-242 第五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1.教学实施环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借助于言、借助问题、借助多媒体、运用游戏、运用故事 3.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自主型教学策略、共同解决策略
4.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巩固练习 第六节、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诱因 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指向、维持、调节
3.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高尚动机(利他主义)与低级动机(利己主义)、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4.学习动机的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强化能促进学习动机 2.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缺失需要+生长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阿特金森):趋向成功+避免失败 ☆4.成败归因理论(维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因素三维度)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影响因素(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
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1.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罚。 第七节、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类型:学习方法+学习形式p256
2.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感官)、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组织策略(列提纲)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划、控制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3.知识学习过程: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应用
4.技能的类型: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5.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受教者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6.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目的是突出概念的本质。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教学评价
1.小学教学评价内容: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教学方向、
激励学习热情、检验教学成果
3.教学评价类型:1.实施功能:1.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
2.形成性评价(口头提问、书面测验) 3.总结性评价
2.运用标准:1.相对性评价(甄选人才)
2.绝对性评价(毕业考试、合格考试) 3.个体内差异评价(纵横比较) 3.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评出等级、写出评语) 2.定量评价(用数值) 4.评价主体:1.外部评价(专业人员) 2内部评价(自我) 4.教学评价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5.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第二节、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基本特征: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 2.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得失、教学再设计
3.教学反思意义:1.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2.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反思类型: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最广泛的形式) 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宏观与微观)
5.教学反思的原则:自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6.教学反思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7.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