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
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古代蒙学教材“因与革”具体原因的一项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的主动选择。 B.词汇学习阶段儿童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的需要。 C.对通过教育确立受教育者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视。 D.中国古代对人才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经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继承和发展,《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则将其发挥到极致。
B.朱熹《小学》的主要意图是进行德行教育,《小学》嘉言、善行两章采用了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的方法。
C.《蒙求》因其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和切韵,《千字文》因其具有对仗的特点,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三字经》以直白的叙述和议论为主要特色,尤以议论见长,作为蒙学教材,适应了科举考试中对“论”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
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答案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王海波阅读答案。
C.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5.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出生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当时天下太平,王候贵族生活奢侈,张衡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以劝谏当世者。 C.张衡眼见宦官势大,嫉恨自己,在回答皇帝问题时没有据实回答,懂得独善其身。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
整顿法度,抓捕奸党分子。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5分) (2)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诗的前两句运用了那些手法来描写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诗的最后两句把诗歌拓深至怎样的主题?(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蜀道难》中,诗人李白描绘行人攀登蜀道,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紧张得屏住呼吸、只能抚胸叹息的诗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开篇写景的诗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语句中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近日,一则“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消息在网络上________,引起舆论的哗然。但很快便被证明这是则虚假消息,于是人们纷纷从批判大妈转为力挺大妈。很多人认为,对发布这则消息的________,不仅要批评,更应依法进行惩罚,但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也应________。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我们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辨识能力?我们是否也会无意中成为一名道德暴力的实施者? A.不胫而走 开山始祖 兴师问罪 B.不胫而走 始作俑者 扪心自问 C.不翼而飞 开山始祖 扪心自问 D.不翼而飞 始作俑者 兴师问罪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14.依次填人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起楷书,人们必称颜真卿。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颜体字诞生了。
①一方面,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和游移
②这种风格,缘于他以智慧和胆略对楷书的结体、用笔、力度都进行了改造和组合 ③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④颜体字的出现,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⑤另一方面,颜真卿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了新的艺术式样 ⑥他的楷书宽绰浑厚,气势雄伟 A. ⑥②③①⑤④ B.③⑥②④①⑤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⑥①⑤④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遇到挫折要学会坚强,人生贵在坚持,要成功,就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那就会迷失努力奋斗的方向。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个生物圈,适者生存,谁人不受约束?古人说“ ”,但在被约束的同时也在受着保护。世界不会抛弃谁,而只有谁放弃了这个世界。
16.下面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1)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学习委员对大家说:“我们要认真努力,不耻下问,有什么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2)询问长者年龄,应尊敬地问:“您老人家多大?”
(3)校长在向本校学生介绍校友张仁时说:“张仁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奖,既是他本人的光荣,也是敝校的光荣。”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从村庄走出沙漠,一般只需三天三夜。可奇怪的是,当地无人走出过沙漠,每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一个成功穿越沙漠到达比赛尔的外来人说出他的诀窍: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极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浑浑噩噩,迷失于荒漠般的人生,也正是因为缺失了对北极星的寻找与向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