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沈阳市“两邻”背景下的社区情感治理的内涵研究

沈阳市“两邻”背景下的社区情感治理的内涵研究

来源:爱问旅游网
BRAND

沈阳市“两邻”背景下的社区情感治理的内涵研究文/都书颜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近年来沈阳市社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保证社区特色亲邻、睦邻、助邻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情感作为治理内容、治理手段和必备要素的角度阐述情感治理的内涵。情感治理在社区治理中通过柔化权力结构、增进社区认同等,建设社区情感共同体,实现社区情感的内生发展,以达成给予情感联结的社会凝聚力和活力,成为现代社区治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关键词:“两邻”,情感治理,情感共同体

体现

一、沈阳市践行“两邻”工作是社区情感治理的

1.沈阳市“两邻”工作的主要内核

“两邻”工作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关注“人”这个主体

俨然成为了一个个温暖有爱的集体。围绕社区孝亲文化,利

用“四榜”激励机制(好邻居榜、能人榜、好人榜、善行义举为基础的邻里互助平台。

榜),搭建“五个阵地”即长廊、广场、楼院、孝道、功能室

的感受,落实到社区就是关注居民的状况。其最终目标是让老

百姓在家门口过上温馨幸福的生活,有难心事、烦心事,都能得到友善的帮助。两邻理念的践行,体现着社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工作方法,通过不断在楼院中引领居民参与园区治理、参与服务项目实施,形成每个楼院特有的两邻文化,助推社区治理向纵深发展。

2.沈阳市各个社区践行“两邻”社区的概况

研究

二、通过沈阳市“两邻”工作对于情感治理的内涵

1.情感治理是在治理方向中建立双向治理

(1)从解决治理事务到物质性和精神性兼具的双向治理

是基本的治理任务,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是实现情感治理的

在社区治理活动中,解决居民迫切需要解决和关心的问题

区在“两邻”思想指导下成果明显与效果显著的,并从中吸取经验为情感治理的内涵做出指导。

(1)皇姑区庐山社区

根据沈阳各大社区践行“两邻”理念的情况,选取几个社

基础。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在治理过程的情感关照,增加大众情感黏度,增强治理效果。另一方面,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居民的感情变化,居民对于治理事务的态度,相关社区工作者不能强硬的执行,要及时纾解居民情绪,化解不良情绪反应,对于社区治理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情感治理的要义就是及时消除负面情绪,防止居民负面情绪堆积从而增加正面情绪来促进情感共同体的生成。

(2)社区情感治理受众可以成为主体与客体兼具的身份

积极参加楼院建设,引领骨干居民参与“下楼坐坐,聊一会”活动,把居民对楼院的需求、提出的解决办法,都聊出来,从解决身边的小事入手。灵庙大院的居民老龄化程度高,独居情况比较普遍,社区分析居民特点,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的“为老服务”。针对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社区对接了与大院相隔200米的立达糖尿病医院。面向有就业需求的居民,社区没有单纯的提供岗位信息,而是先征询居民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再根据已有的资源来帮助居民。

(2)沈河区溪林社区

社区党委在工作中注重发挥楼院党组织的作用,鼓励党员

者,情感治理的受众可以是主体与客体兼具的身份。情感治理作为一种柔性治理方式,不同于其他刚性治理的突出特点是:治理主体可以是社区中的居民,可以是领导干部,其主客体不是固定的。原因是,治理的内容是情感,任何具有社区正向情感并能带动他人产生同样正向情感的居民都可以成为情感治倾向。

理主体。运用同一种身份更容易共情并使他人产生同样的心理

2.情感治理是在流动社会中建立居民稳定感

治理主体不应该只是社区的广大领导干部或者社区工作

吸引出来,集文化传播、评理说事、小区自治等功能为一体,通过特色文化的传承,引发居民群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精准开展日常服务,品牌服务,定单服务,分类服务,有效的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同心讲堂的各个兴趣团队,由最初走出家门,发自兴趣爱好的学习,到现在学员之间的互帮互助,

为了更好的团结居民,使社区居民一体化,将居民从家里

强。社区作为基层的小型空间区域,人员来源的分散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与陌生感。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互通,在重大事项上难以形成一致,社区治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分工愈发明确,社会流动性增

品牌·城市

要通过情感治理,社区通过户籍、工作地与职业等方式建立情感联系,通过以上分类来举办相应的活动,建立陌生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1)社区对居民:建立社区价值引导,营造社区氛围

众的方式依旧固守,社区居委会分工不明确,忽略居民的情感

因素;部分社区干部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存在传统的管理思维;社区只解决事务性问题,内部缺少情感共同体;对于指令下达缺少居民的拥护与理解,居民负面情绪积累从而采取不合作态度,导致指令不好有效开展。情感治理有利于柔化国家在治理中的刚性权力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润滑剂。

4.情感治理是以人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

通过社区营造特定的氛围,来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从而形成共同的情感倾向。对于基层社区治理来说,要积极发挥基织要通过精神传达,将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的视角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党的领导,通过群众对于党的信任与认同,社区要充分利用党组织的精神与号召力建立起群围,举办社区特色文化活动,来建立情感共同体,通过塑造独以“三字经”与居民公约为主线,形成了社区独特的环境与氛部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众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营造独特的文化氛特的文化氛围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沈阳市G社区围。其自然环境简陋,但通过社区价值引导以及塑造,居民内

(2)居民对居民:完善价值嵌入机制,打造熟人社会层党建的作用,党组织要真正的融入群众之中。一方面,党组

社区对于居民的价值引导在社区治理中占基础性作用,

“人”的关注与关心。通过关心社区内居民的情绪与心情,引“聚邻”,才能突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边界,人与社区之间的冷漠状态。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遇到难以解决的社区事务少沟通,一些困难家庭也不会主动寻求社区帮助,对于社区所采取的行动也不会积极响应。情感治理就是在这种社区与居民建造的壁垒中破冰的工具,通过社区成员主动了解不同种类、观,对社区充满信心从而有效率的解决问题,当一些居民对社区达成正向情感以后,会通过一种情感氛围来影响周围居民,达成情感联结的活力。参考文献:

情感治理不再是以往针对社区事务的治理,而是对于

发居民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只有通过情感聚拢人心才能达到

都不会主动去找社区工作者,能忍则忍;社区与居民二者缺

对于社区的浅层认同。这时候更需要完善价值嵌入机制,使社区价值深入居民心中,引发居民个体之间的共鸣。价值嵌入机者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对社区内部关系资源和情感资源的开发起作用。这种方式在日本社区有很大的体现,一般通过修学旅行、成人仪式以及社会传统活动等,在社区内使居民之间形成了意识共同体。后者的非实体性活动,就是通过情感动员的方式,是社区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倾向。对于情感动员的具体行动方式,可以通过营造氛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居民对社区:健全互动互通机制,营造稳定情感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性活动,另一种是非实体性活动。前

当社区对于居民的价值引导起效果了以后,引发了居民

不同需求的居民来破除二者的情感边界,让居民对于社区改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视角[J].大连干部学刊,2020,36(04):60-64.[J].探索, 2019(06): 160-172. 2019. 06.017.

[1]张宁.社会治理中的情感治理:理念、能力与路径——基于[2]田先红,张庆贺.城市社区中的情感治理:基础、机制及限度[3]曾莉,周慧慧,龚政.情感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文

化空间再造——基于上海市天平社区的实地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20(01):46-52.2020.01.07.

[4]高红,孙百才.情感治理视域下社区意识影响因素及培

的影响使其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影响到整个社区。如此波纹状的影响趋势,需要建立健全居民之间的互动互通机制。具体做法如:建造居民娱乐场所;优化交流环境;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与比赛等。通过以上方式来保证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情感一旦经过时间的积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于日后治理社区提供了情感支持,对于社区发表的意见与行动指导都能得到较少反对,因为此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情感共同体。

3.情感治理是解决基层治理问题中的创新方式

在居民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意识共同体之后,通过共同体

育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5):95-104.2020.05.012.

[5]孙璐.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J].江淮[6]文军,高艺多.社区情感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华

论坛, 2020(06): 139-144. 2020. 06. 020.

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06):28-36+169-170.1000-5579.2017.06.004.

[7]王丽萍.国家治理中的情感治理:价值、逻辑与实践[J].山(作者简介:都书颜,在读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雪威)

融入新的治理理念;另一方面是我国在治理方面还存在许多

一方面,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手段与方式需要更新和

东社会科学, 2021(09): 87-92. 2021.09.013.方向:行政管理)

不足和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利用行政权力影响社会组织与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