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都有自己的长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是赤金,是完人,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保证孩子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很难一帆风顺的走下去。
一、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顾名思义,主要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现。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现代中学生由于学科知识的增加,学习任务的加重,区别于小学阶段的轻松自如状态,各种烦恼接踵而来,加之父母的期望过高,社会亲友的期望过重,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造成了他们身心的不堪重负,于是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慢慢开始下降,低于同龄人群,渐渐坠入“后进生”之列,而且每况愈下,欲罢不能。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尊自强的愿望,也都希望自己能高人一等,但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总不如人愿,“不遵守”班规校纪或“屡犯错误”,于是面对父母的责难,教师的冷落挖苦,同学的嘲讽,常常产生一种技不如人的悲叹,自认为低人一等,因而自暴自弃。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抵触情绪。当一名中学生出现成绩下滑的情态时,他常常不能正确的分析失败的原因,更不能及时得到家长
老师的鼓励、关爱与辅助,于是便迁怒于他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错误的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的找茬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表现为不仅不思悔过,反而处处想着与人作对,硬把好心当恶意,对人冷言冷语,故意顶撞父母、老师,甚至蓄意作对,对一些事情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错误心理既伤身又伤心、伤感情,严重者还会造成社会公害。
3.自负心理。
这类中学生由于自小娇生惯养:父母捧着,老师宠着,同学羡慕着,于是乎便不知天高地厚起来,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能,听不进任何善语忠言,做事我行我素,常常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及至进了中学之后,由于学习生活状态的改变,在学习上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便开始“吃不到葡萄倒说葡萄酸”。明知自己是后进生却毫无羞耻之心、羞愧之感,故意在老师同学面前出风头,摆阔气,借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极度空虚。
4.恐惧心理。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天生具有恐惧的心理。问题学生由于品行不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会遭到老师、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嘲讽,产生焦虑、紧张的惧怕心理。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害怕考试、惧怕学校,不敢与老师同学接近,怕听到别人说笑的声音。因而不合群,一到考试就心悸、尿频、出冷汗、手发颤,头脑一片空白。此时别说是难题,就连一些烂熟于胸的东西也会在瞬间化为乌有。而在平时他们更是有了困难不敢向人请教,怕被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家长、老师批评;即使受到了委屈也只能自己埋藏在心底。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5.其他不良心理。
诸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心理;不务正业、搞怪作秀心理;自持高大、持强凌弱心理;以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侥幸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冷漠心理等等。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后进生的灵魂,致使他们学习滞后,思想堕落,落伍于社会与时代。可以说,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一日不除,他们的前程将一日不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也势必堪忧。
二、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造成心理素质低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源于自身先天性的主观因素及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世界的客观因素。
1.学生的反应迟钝,智力水平低下。
俗话说“龙分九种,种种不同”,部分学生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智力水平相对低下,反应迟钝,对于一般人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往往需要数倍于人的时间来思索,自以为答案圆满时却常常遭人讥笑。久而久之便渐渐失去了自信心。
2.缺少温暖、关爱。
人生天地间总有七情六欲,问题学生和常人一样,不仅拥有一颗自尊之心,而且自尊之感更为强烈,更需要来自周围人的温暖与疼爱,倘若他们身边缺少爱的氛围,生活中常常被人误解、冷眼嘲讽,就极易造成心态失衡,产生自卑、自负、逆反等畸形心理。
3.学习目标模糊,缺乏理想。
问题学生由于“己不如人”的学习生活现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及树立明确的目标,因而懒散随意,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至于恶性循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生活作风“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
4.意志力薄弱,适应性差。
意志,通常指人们面对困难挫折时承受能力高低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涉世不深,对理想目标实现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够,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往往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措手不及,无所适从,丧失进取之心。
5.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任何生命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环境甚至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昔孟母,有三迁”便是很好的佐证。
6.家庭的变故。
问题学生之前也可能生活在相对优越的家庭之中,母慈父爱,开心快乐。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他的家庭发生变故,诸如父母终日喋喋不休的争吵、打骂,以至离异,外出……致使孩子“被单亲”,“被留守”,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正确引导、帮助,因而孤独、寂寞、烦忧……成绩急剧下滑,一发而不可收。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消除对策
中学阶段的后进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段,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我们应该根据
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探究其形成原因、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有序发展。
1.倾注爱心,暖化心灵
“教育之中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中不能没有水”,教育的艺术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中学后进生之所以会产生以上诸多不当心理,关键就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许认为人与人之间总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却不知“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善于倾注爱心,多给他们一点关爱,而且能不厌其烦的为他们营造爱的氛围,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中能真正体验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温暖,相信我们(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一定能够以心换心,暖化他们的心灵坚冰,转化他们的不良心理。
2.激励信任,唤醒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强烈的自尊心理,他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如人”而自惭形秽,固步自封,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的渴望着被理解和赏识,他们需要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亲友的鼓励与信任。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承认他们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不断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应经常运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来试试吧!”这类信任、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由此体味到尊重,感受到信任,引发出荣誉感。这种推心置腹式的平等交流,这种平等介入式的心灵沟通,一定能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从而使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3.宽厚仁爱,以情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问题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经历的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同学更容易犯错误。作为教师应冷静地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深入调查、剖析原因,力争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做到摆事实,讲道理,真正以情服人、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惩罚。
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适当的宽容,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4.创设情境以“石”攻“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感人,通过具体的情景再现,或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比如进行一些感恩教育专题片宣传教育,就能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知了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消除了他们的自负和逆反等畸形心理,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观后感上倾诉了自己的悔恨、悔过之意。
5.磨砺意志,体验成功
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意志品质薄弱,缺少韧性,我们应当通过不同形式的情境创设及特质训练:诸如游泳、长跑、登山等活动,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在教学或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研讨,参加各种课内外兴趣活动小组,尽量发挥它们的特长,注重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要让后进生能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的升华。
综上所述,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尽管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探究其根源,并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心,关心与与耐心,相信我们的付出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达到“功到自然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