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范本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五大教学策略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 / 3 在积极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关怀、接纳、尊重、和谐的育人氛围,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的《神奇的小细管》一课的成功构建,就是在细心倾听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中挖掘的一个园本科学课程——“毛细现象”。为了保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积极探究,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环境的交流适应能力。我从网上、小学、中学教材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借鉴别人在指导教学“毛细现象”上的优缺点,结合幼儿的自身实际,以幼儿的生活游戏为引线,以幼儿自主探究性操作活动为主线,以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为平台,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蕴含在丰富快乐的游戏实践中,使幼儿在无形之中获得知识,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一、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1、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神奇的小细管》一课正是在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发生质疑的情况下,而建构的一个科学探索活动。它引导幼儿从身边常见的“拖帕吸水”,“餐巾纸吸油”的现象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进而探究小细管内有水,蔬菜能吸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 3 让孩子发现大自然的有趣和奇妙,培养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及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2、科学教育的内容游戏化 本堂课遵循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特点,以蓝猫乐于提问,善于学习为引线,激发幼儿爱玩想学的天性,看似一堂课从头至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口语、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在“玩”中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增进友谊,联络感情;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解释科学;可以用歌唱舞蹈表达自己的感知;可以用绘画表达自己的设想……“此时无声胜有声”,科学活动的目标已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游戏过程中,使孩子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 3、科学教育的内容社会化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科学活动的生活化还是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我们在积极尝试与社区多联系,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努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开辟新的途径和方式,其中,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神奇的小细管》一课,选材来自于幼儿身边的废旧物品,而且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如:在给“水宝宝搬家”环节中投放的哑铃,就不可以搬水,与之相比可以吸水的诸如帕子,纱布,餐巾纸,医用脱脂棉等产生鲜明的对比,引发幼儿再去探究哪些物体不可以吸水,是什么原因等等,这样又可以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