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 ◆张量张忠关醋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沈阳医学院教务处) 【摘要】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了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培养富有创新 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合格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已成为'3下医学院校的重要目标。本院在开设创新型课程 -的同时,通过构建新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从管理上为大学生科研实践提供更好的环境,以合理的管理体系 和管理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实现切实加强地方高校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科研创新管理体系 激励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存 基于以上主旨,这一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 在的问题 部分: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大 1.学校管理层面的的改革与创新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其实现的一个重要 这一层面的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方面:软件 一、环节。然而,纵观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 和硬件。在硬件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和设备的调度 培养模式,总体上尚处于摸索状态,且存在着许多不尽 上。学校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完善之处,对于不同办学定位、不同发展目标、不同院 成就了一批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人体科学展览馆 校类型的高校缺乏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主要表现 是大学生活跃的科普活动基地。 学科、学术带头人常 为:①医学院校基础课程较多,学生需要记忆和掌握的 年坚持面向学生就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专题学术讲座, 知识点较多,课业负担较重,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 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于基础医学院的全方位、全过程 能力的管理,导致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②过分强调导 开放科研实验室,学校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保证了 师制活动或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在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中的 此项工作的常年开展。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 单一作用,未发挥出合格的管理体系应有的对学生的激 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节等大型活 励性;③某些高校未把大学生科研训练视为人才培养的 动,以及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创新竞赛,都得 有效抓手,仅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 到了学校资金上的支持。 动;指导教师也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的 在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设立和政策的出台 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而没有切实发挥科研管理者和 上。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加 引导者的作用;④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各层面组 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作为要求列入到学校 织机构,对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评估、检查和 “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制定了多项有 督促,从而影响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⑤ 利于此项工作的政策。 同时,学校也要求各二级学院 科研活动的管理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或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做好大学生科 课题申报前未曾接受有关科研方法、实验技术、论文撰 研创新能力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了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 写等方面的引导,致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或 持。2008年,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旨在 照抄照搬,甚至是由教师包办,违背了培养其科研创新 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后的几年中, 能力的初衷。 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力度逐年增大。 这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 项目的设立对于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中存在 的正向激励作用。 的问题,本院在进行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除此之外,在总体培养体系的设定上,我校采用 改革中,着重于构建新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简 CAMPER(野营者)体系作为具体实施措施。在此训练 一而言之,这一体系包含三个基本点:第一,从校方的角 体系中,C(Course)——开设《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 度,实施总体性的、激励性的政策,为科研创新氛围的 修课程,A(Atmosphere)——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 ivation)——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形成构建良好的大环境;第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切 良好环境,M(Mot实发挥教师作为直接引导者和第一管理者的作用,为学 生树立科研创新的典范,增强其信心;第三,是实现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达到自我管 理、自我创新、主动创新的作用。 激励机制,P(Project)——组织学生申报和参与科研项 目,E(Evaluation)——建立学生科研活动形成性评价 机制,R(Regulation)——成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 力的管理组织。 12/20t6 61 三、对于新体系构建的总结 2.教师层面的角色变换与管理作用发挥 总体而言,我院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新体 教师作为学生科研的直接指导者和第一管理人,在 (1)以《医学科研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中流砥柱 系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的作用。 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在 方法概要》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 继承和发扬过往有效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 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 (2)以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 新。我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 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学生和专家/教师的学术报告、 其成立之初即规定: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和教研室有关 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网络平台的有效使用,创建大学生 (3)以参加国家、省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负责学生科研项目或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作品的遴选工作,负责有关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事项 市、学校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生、教师表彰工 (4)以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 的决策,负责选派学生有关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 自 作,作为激励措施。 成立以来,指导委员会在以管理促创新,以管理促发展 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项目实施和总结、撰写论文,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近年来,指导委员会 作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5)以学生科 推动教师将其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分解出 一系列既独立又系统的子项目,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实 施完成,教师本着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想,从实 验设计、项目实施、实验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和 支持。 另外,从课程管理上,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评价体 系改革两个方面分别加强了对于课程和学生的管理,从 而促进创新。 在课程方面,我院开设了《医学科研方法概要》选 修课程。此课程在医学院校低年级开设,在国内尚未 见报道。课程内容包括:科研设计与统计学方法、文 献检索、科研论文撰写、与学期教学内容相关的医学科 研实验技术(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机能学、病原生物 学)、实验室见习。 以此课程为引导,使学生在开始 从事科研活动前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兴趣,积累有一定的 知识和技术,从而减少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中的盲目 性,避免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在评价体系方面,对大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实施形 成性评价。 目前,在国内各高校尚未见此项尝试。这 一评价体系要求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科协对学生各项科研 活动和实践进行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发现其优势和不 足,记录其行为和态度,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和反馈,帮 助其改进和提高。 3.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的自我管理 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展各种具有激励性的活 动,如“创新设计型实验”活动现已成为《机能实验 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基础医 学院大学生科技节已连续举办七届,业已成为培养大学 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通过学生 组织实现自我管理。2009年,我院成立了基础医学院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负责统筹学生科研小组,协助举 办大学生科技节活动,组织学生申报学校大学生科研基 金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学术讲座、报告,组织开展 论文、综述报告会和大学生科技论坛,协助组织学生参 加各类竞赛等。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 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科研成果呈逐年上升 趋势。 62 12/2016 研活动和实践的形成性评价,指导学生自觉形成严谨的 科学作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6)以加强基础医学 院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教研室、大学生科协三 类组织的建设,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水 平。 (7)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大学生科研创新能 力管理体系的效能。 通过以上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经过一个实施周 期之后,我校基础医学院2013级五年制本科学生科研 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得到了深化,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 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加深,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意识增 强,科研分析及动手能力提高,更是培养出了尊重科 学、尊重事实的态度。 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科研 创新能力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广,将会造就出更多富有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服务于地方医药卫生 事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将探 索出适于地方高校、行之有效、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学生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敬宝,蒋甫玉.大学生科研训练:成效、问题 与对策一一北京某高校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 研究,2011,(O1):143—146. [2]刘长颖.完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制的策略[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O1):45—46. [3]陈亚芬.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O3):137 —140. [4]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 大理学院学报,2008,(07):81—84. [5]杨心胜.高校学生科技活动有效机制研究[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04):77—79. [6]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 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02):52—54.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 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 课题(2016B—RC04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6年度课题(JG16DB445);沈阳市高等学校教 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2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