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胡荣洪
重庆市江津区重潍学校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标识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天的到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在这场改革中要逐步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定义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社会高速发展,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传道、授业、解惑”只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罢了。对小学教师来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小学教师不再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给学生以压力和刻板的说教,而是逐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成为朋友式的融洽关系,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不要用统一的答案去学生的思维;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这样,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师生的良性互动,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了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32
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四、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材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21世纪是信息社会,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材立体化,就是说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课桌上的纸介质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网络教材发展。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便于教师指导,有得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教师在面临角色转变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以发挥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小学教师还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注重自己的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课程改革发挥一个基础教师应有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