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潘齐和王凤老师的课,我感想很多,下面我分别对潘齐老师和王凤老师的课,谈一谈我的想法:
潘老师的《母亲的恩情》,教者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教者从诗文入手,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
师: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那片慈爱。把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桌相互说说,各自的理解。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这句话为什么特别感动我们?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把这句话好好的读一读。看看是哪些词语特别地打动了你! 生:我从“夜深了”体会到天已经很晚很晚了,可是母亲还没有休息,在帮孟郊缝衣服。
生:我从“一针针一线线”中知道,母亲缝衣服缝得很细心。 生:我知道油灯的光线很暗。 ……
接着,教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通过图文对照指导朗读和紧扣
内心指导朗读:从“孩儿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母亲心里怎么样?(担心、难过、期盼、祈祷)。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再通过朗读,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这就叫恩情。这时学生便很容易领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教者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可谓不露痕迹,丝丝入扣。而有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意,丰富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王凤老师的《云雀的心愿》这节课,给我们的感觉自然、流畅,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王老师的课强调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作了不少努力,这节课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一、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出了教学重点。
在复习导入环节,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这段话,然后点出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王老师的教学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体会交流。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
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画面会揭发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贫瘠的沙漠;河水泛滥成灾”等,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让他们能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有感而发, 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如在教学云雀来到沙漠上空时,先让学生交流“文中哪个词最能说明沙漠的特点”,然后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出示沙漠的图片,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中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睁不开眼”、“贫瘠”等词语,体会到沙漠环境的恶劣,感悟到“埋怨”和“心疼”的情感,学生就能很好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课 后 评 课
于丽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