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原复习要点

马原复习要点

来源:爱问旅游网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的。

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①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从而不断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在更高层次的回复,是包含着以往发展全部优秀成果又有创新的发展。由此,事物的发展呈现为一个个的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

因素。

4.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实践基本结构

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的。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验证,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并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5.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地说: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一员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格局。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知识分子)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自发地实现和完成,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6.论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换一种说法: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耗费,反映的是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7.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与消极的后果。(书P16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 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

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②阻碍技术进步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诱发市场失灵,拜金主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等。带来周期性经济危机。)

8.论述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书P241)

①经济发展“失调”。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虽暂时避免了金融秩序崩溃,但对推动经济复苏效果有限,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2.福利风险增加3.债务负担沉重。

②政治体制“失灵”。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标榜民主并不遗余力地向外输出民主,但近年来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陷入动荡,西方国家本身也出现了某些治理危机,暴露出西式民主的弊端和局限。一是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二是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三是“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四是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③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近年来,西方社会不断出现不同群体、阶层的矛盾与冲突,甚至社会动荡。一是社会极端思想抬头,二是社会流动性退化。三是社会矛盾激化。

9.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乱象产生的根源。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与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越来越激化,并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影响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民生等方面,从而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乱象。

10..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换一种说法: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书P244--P25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巨大的历史进步性: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局限性: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

义所取代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材料题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这是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但同时有逾百名科学家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强烈谴责人体胚胎基因编辑。

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有为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

问:请你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对此次事件予以分析。

事物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对立又统一的,看问题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它有利和有弊的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