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生本课堂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我们的数学生本课堂力争做到:有意义的前置性作业设计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活用小组合作模式,促学生可持续发展;激励性评价,点燃孩子的数学热情;数学练习需具有层次性,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
【关键词】生本课堂;小学数学
什么是生本课堂?当一个新老师接触到这样的一个词语,一定是陌生的。生本课堂,从字面意释,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我被它深深地吸引,开始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通过学习,我发现生本课堂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不谋而合的。两个学期的教学也证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搭建“生本课堂”的平台是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如何构建这样的的平台呢?
一、有意义的前置性作业设计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
初次接触前置性作业,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把教材和练习题当做预习,学生仅仅是找答案,没有思维的过程。我把每天的题目打印出来布置前置性作业,我渐渐意识到,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对课堂教学没有什么意义,学生的兴趣也没那么高。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和其他老师交流,我渐渐明白,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动手操作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尽量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前置性作业设计必须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优化。例如:我在讲《 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布置了以下前置性作业:1个1个的数,从1数到10,10个10个的数,从10数到100。在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数的不同方法;在计数器上拨一拨,9个珠子加一个珠子是多少,99个珠子加1个珠子是多少,999个珠子加1个珠子是多少?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满十进一”;这样的设计,学生熟悉了教
材,夯实了基础,连接了新旧知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兴趣自然而来就跟着来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价值的前置性作业设计奠定了良好课堂的开始。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次的数学课堂都以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为开端,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那我们何不换种方式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只要你说出一个分数来,老师就能知道它能否化成小数,你想不想把老师的这项本领学到手呀”;“老师有一个小秘密想告诉一个同学,谁想知道呀?”;“(观看动画)我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后出现什么现象?”;“(请一个同学到教室里走走,与老师握手)你好,请问你步行的速度是多少?”;还有类似于孙悟空叫猪八戒分西瓜这样的故事等等。像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探究、总结、理解,还能拉近师生的关系,让课堂变得更加融洽,当学生接受一个老师,接受一种课堂模式,学习知识难道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二、活用小组合作模式,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基本合作形式,部分老师只注重了合作学习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本质。在区教研会上,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内容有小组合作的必要吗?”;“小组合作后,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吗?”;“许多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只是当了收音机”等等。错在小组合作学习吗?当然不是。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师作为引导者,提出的合作问题必须是值得讨论的,有层次的。接着,同桌之间的相互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孩子在交流和争辩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解答。新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害怕学生听不懂,不停地讲,生怕一点遗漏。听完我的课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向我提出这样的意见,把课堂还给学生,你和学生都会更轻松。我觉得有些委屈,难道我的努力反而是负担吗?经过反思,我上了这样一节课《分数乘法(二)》,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小明有6块饼干,笑笑的饼干数是奇思饼干数的
1,笑笑有多少块饼干?学生汇报结果如下: 2
方法一:
方法二:
6个
11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6×=3(块)来表示 22 方法三: 6÷2×1=3(块)
我没有想到的是,课上,不仅举手发言的同学多了,还想出了许多方法,课后作业的效果也比以前好了,我第一次尝到了小组合作的“甜头”。这样的一种课堂氛围,促使我更加坚定地去坚持小组合作学习。
三、激励性评价:点燃孩子的数学热情
这一学期,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不“乖”了,上课调皮的孩子多了;爱讲话的孩子多了;“接嘴”孩子多了......我用了许多办法,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整顿课堂;“杀鸡给猴看”;端坐一节课等等,可孩子们没有改变。我焦躁不安,又有些无奈。一位老教师告诉我,乖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听取了她的意见,在黑板上按小组写上编号,给表现好的小组加五星;看到不认真的孩子,不再批评他,而是表扬旁边认真的孩子,他自然而然也就认真了;“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的眼睛真亮”;“你真细心”“虽然回答的不是最好的,但是你已经很勇敢了”坚持了一段时间,课堂纪律明显改善了。结合我区、我校有效落实学科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课堂学习方式有效转型我采用了以下评价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
好好学习的愿望,因为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点燃学生快乐的激情。孩子在这样的激励性评价中,自信、阳光、向上,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在快乐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四、数学练习需具有层次性,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
这学期,我区推行的“135”学业提升计划,其中提到练习题需具有五种难度。许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差生没有兴趣,优生在等待中,渐渐磨平了自己爱思考的棱角,这样的“大锅饭”扼杀了学生的差异性,扼杀了高层次思维发展。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老师应思考它的起源,思考它可以呈现的形式,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会哪些表达的方式,做到让差生了解基本方法,让优生学习多元解法。兼顾差异、照顾两头,避免单一,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萌发创新意识,高层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遵循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前置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导入的趣味性,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与快乐!数学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