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t妇 曲 j 扭 i 担 9 扭 担 } ≥ P 牡 牡 扭 扭 9 扭 曲 辨 归 扭 扭 ’ 扭 9 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语文组杨福前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 这句话流传了一个世纪了。我想,这话一定引起了无数 读者的砰然心动和随之而来的诗意遐想。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话说得多好啊!为了满 足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人们整日奔波,忙忙碌碌,向一个又 个名和利的高地进军,巴望着,追逐着,获取着,失落着, 狂喜着,沮丧着……他们读了这句话,不知干涸的心田里是 否流过一条清凉的溪流? 我们对“成功教育”可谓重视了,书店里摆满了教人 如何交际,如何“厚黑”,从而如何成功的书;课堂里充满 着老师们激情洋溢地如何下苦功,考名牌,做成功人士的鼓 动。成功教育固然是好的,人应该有追求,有进取心,多做 事,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教育 的目的仅限于让人成功么?教育应该包含对人生的终极 关怀,让人们更高质量地生存,享受更合情理,富情趣,有情 义的人生。总之,除了“成功”之外,人还要活得美。 陈晓旭的去世令多少人为之伤感,叹惋,这是人们 对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爱和留恋。黛玉 的一生就像一首纯美的诗,一枝傲立在雪地里的寒梅。 那样一个充满权诈,倾轧的“只有门前的两个石狮子是 干净的”封建家族如何能容得下她,她那悲剧性的短暂 生固然令人惋惜,但她作为一个绝美的文学形象,永 远留在热爱美的读者的心中。陈晓旭精彩地演绎了黛玉 的人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陈晓旭也就成 了黛玉的“化身”,陈晓旭的去世令无数观众为之心痛, 他们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也是向那样一个“美的时代” 的告别。 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凌 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花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 种哀伤的美。”发现花之美,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并 非所有人都有),但川端康成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他 说: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 语道:要活下去!,. 朵花的美和“活下去”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川 端康咸的感觉了,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一个爱美的人) 的人生是何等的依赖美啊!如果没有了这些美的事物, 人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恰恰是相 反的,碌碌一生,做了金钱名利的奴隶,把这些美的东 西一概抛弃了。 我又想起了张伯驹,张伯驹可谓传统文化熏陶出的 精英人物,真正的名士风流,当年与张学良、溥侗、袁 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在诗、词、书法、国画、京 剧等方面都有极精深的造诣,后来为收藏《平复帖》 《游春图》等书画珍品,变卖了房产家什,建国后把收藏 的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张伯驹收藏 这些文化瑰宝完全是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挚爱,担心 这些国宝流落异邦。张伯驹的一生可谓生活在诗情画意 中,令今天的我们欣羡不已。1958年,这样一位中华民 族的赤子也被打成“右派”,对此,我们也只能一声叹息 了。 文化艺术的美是深厚的,但走进这一美的世界是不 易的。正如川端康成所言: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 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通过“邂逅”、 “亲近”和 “反复陶冶”,你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审美世界,你的人 生便因此而充盈了。欧阳中石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北京 的一些京剧票友常在公园里聚会,拉拉唱唱,乐在其中。 如果有一段时间缺席了一个老者,人们就知道他(她) 定是走了,否则是不会舍得缺席票友活动的。这些热 爱京剧的人中,有像欧阳老这样的名宿,也有普普通通 的平民百姓,但他们痴迷于京剧艺术,他们的人生便充 实而绚丽,活在了美的世界中。上海著名青年女老生王 佩瑜说: “我把京剧比唐诗。”这是多么精妙的比喻啊f 中国传统艺术都是相通的。羡慕王佩瑜这么年轻就有了 很高的艺术成就,她生活在诗中,她的人生将是寻美, 享受美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只有功利心,那么他便无缘诗词书画的 艺术美,名山大川的自然美,他的精神世界将是多么贫 乏啊!人可有功利心,但不可时时处处抱功利之心,有 时应从功利之中脱身出来,以审美的心态观照这世界, 这样才能享受到更多的美。让荷尔德林的话常在内心深 处响起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f 77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