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研究性教学应该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尝试提出研究
性教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依据,并据此探讨了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即“研究”的定位需要地理教师合理把握,笔者认为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注重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研究性教学 可行性
研究性课程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放在高中阶段开展比较适宜。那么,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否适宜呢?是否也适合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也是可行的,只是“研究”的定位需要地理教师合理把握。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关于研究性教学,目前教育界尚无达成一致意见的定义。我们知道,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等特点。可见,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必然要求教师实施相应的研究性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尝试提出研究性教学的概念,认为它是指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教学问题,把教学创设为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开放性。接受性教学有标准的、预期的答案,而研究性教学没有甚至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第二,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或本学科前后知识。第三,生活性。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研究性教学由于注重探究性、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依据
谈到研究,似乎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很困难的工作,其实研究并不神秘,研究性教学并
不是高不可攀的。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并不重视研究性教学,认为那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任务,初中阶段实施研究性教学缺乏可行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材中的“课题”研究形同虚设,一些本来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极具探索性的“探索”、“思考”、“实验”等活动也变成接受性的教学。事实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可行的,其可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1、学生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初中生(仅指七、八年级的学生,下同)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探索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初中生天生的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而且这种好奇心、探究心的满足可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基础。地理学科有丰富的大自然“奥秘”和复杂的地理事象,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其次,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存。随着年龄增长和多年学习,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初步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这就为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较为有利的基础。第三,初中生掌握较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目前我国中小学一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初中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上网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这就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渠道。
2、教师方面的可行性。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教师。其次,教师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可以获得第一手鲜活的资料,有能力有条件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就为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三,就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而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即研究者”的理想正成为现实。研究性教学就是对“研究型教师”的成长要求,是对传统“教书匠”的革命。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积极主动探索教育教学问题,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掌握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
3、教材方面的可行性。地理教材中的“课题”研究、“探索”活动、“思考”活动等栏目,隐含着丰富的研究性教学素材,极大地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在这方面,中图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就很有自己的特色,每章都设置了“课题研究”教学栏目,共有14个研究课题,有些课题没有明确的答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这些课题大多选取一些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与生活密切相联的热点问题。如“地图就在我们身边”课题贴近生活,
2
可使学生体会到地图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开发气候资源”课题可使学生了解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影响。因此,“课题研究”是实施地理研究性教学的最佳场所。这就为开展地理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现成的条件。
三、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尽管初中地理教学具备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条件,但是这毕竟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实践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研究”的定位问题做一些探讨。
1、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理念。因为简单知识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索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我们可以把知识变成思想,也可以把思想变成知识。这全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教师不妨用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预设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例如,什么叫文化和地方文化?教材(指中图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只是从广义上简单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其实文化是一个让人很难简单说清楚的复杂问题,它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地方文化又是文化的下位概念,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尽管如此,教师完全可以把“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不必在乎学生如何给文化下定义,而应该关注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怎样形成假设,怎样查找资料,怎样进行论证,怎样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不预期得出统一的答案,更不要求得出科学的结论。可见,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开放的理念,即使有开放性的题目,也可以把它变成接受性的甚至是牵强附会、死记硬背的教学。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所研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地理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初中生的兴趣取向。有调查揭示,初中生的兴趣集中在感性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上,主要有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而不感兴趣的内容主要是板块运动、气候成因等知识。例如,在“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课题的研究中,笔者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后,各小组成员就能从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该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然后整理这些资料、图片,制作成民族小报,各小组交流展示,从而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我国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整个活动
3
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初中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生活化的,课题选取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指导我国南方的学生进行有关“沙尘暴”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沙尘暴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只能通过书本、报刊杂志或上网查阅资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因而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3、注重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初中生毕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没有高中生那样的思辩性和理智性,更没有高中生那样的知识储存。因此,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因时因地制宜,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一些不适于初中生认知水平的、不在师生能力范围之内的项目活动,就没有必要采用研究性教学。例如,关于某条河流“水污染”指标的研究,我们姑且不论这项活动的复杂程度,由于要涉及化学知识和化验技术,初中生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初三年级才开设化学课),超出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显然这样的研究课题是没有必要进行的。如果把此课题设计为“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及治理措施”,则是初中生可以接受的能力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教学应该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开展地理研究性教学是可行的,但需要教师合理把握“研究”的定位。如何使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切实可行、更有成效,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梅桃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4‟黄甫全编著:《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