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之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小说,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文中描述了柏纳特一家几个女儿的故事。大女儿姬安,温柔善良,美丽可人,与富家子弟宾利一见倾心,却在关键时刻发生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慧清丽,有志气,有主见,与家产万贯的贵族青年达西相识。可因为达西高傲孤僻,伊丽莎白对他存有严重的偏见,两人明明相爱却不肯承认,还不断地用言语刺痛对方,幸好最后误会冰释,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说原著是用细腻的语言表达,那么电影则是用画面和人物的表情表达思想,只要用心去观察和体会---电影比起原著更真实的表达了主题
唯美的画面,优雅的钢琴曲,传统的故事叙述,全新的视觉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脱俗的女主角,美丽的爱情故事,烘托着闲适的生活,感情微妙的变化,看着看着就被这一切吸引,最后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 迷人的感情迷人的中世纪的欧洲,整部电影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华丽地纬纬道来。<傲慢与偏见>脱去了现代的特质,营造了一种清新田园风格,不象现在很多翻拍的影视作品,总带着现代人的气质或者都市人的浮躁。影片在英格兰取景,呈现予我们英格兰从北到南最精致的庄园美景。既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完全展现了一种十八世纪英国的味道,同时也奠定了沉静舒缓的基调。
我其实还是很佩服伊丽莎白的个人魅力的,在那样一个重视个人出身阶级和家庭财富的时代里,敢爱敢恨必然是成为一种勇猛的行为。伊丽莎白第一次碰到达西是在一次乡村舞会上,可伊丽莎白怎么都不会想到达西居然是一个比她还清高,桀骜而又自大的人。大多数女人的心其实是相当脆弱的,正如我们生活中越是自信的人,其实内心愈发自卑,正
如一群学外语的同学在听到外教讲的笑话的时候,他们会笑地一个比一个开心,这是因为他们害怕不笑会被别人误以为自己没有听懂这个笑话的意思,而反被其他同学嘲笑。这也是为什么当伊丽莎白在达西身上碰钉子后采取了一种更加刻薄更加清高的态度。
我记得伊丽莎白这样说的:“柯林斯先生,你的求婚使我感到荣幸,但除了谢绝我别无选择。我的谢绝完全是严肃的,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也绝对不能是你幸福。”
我很喜欢这段话,而且我也很欣赏她面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只有金钱的婚姻不会幸福的。两个互不了解的人结婚不会幸福,没有感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有人说,两个在一起时间长了,那就不再是爱情,它会转变为亲情。我相信这句话有它的正确性,但是如果连爱情也没有,又怎么会转化为亲情呢?是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有感情基础才会长久,我坚信。
爱情本来就是纯洁干净的东西,无论我们是去求爱,还是因爱而被追求,我们都应该感到一种生活所赋予我们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爱情不是两情相悦,但只要我们没有任何目的的去爱,爱的干净,爱的纯洁,在我们看来这才是永恒。
我不能说伊丽莎白很理性,我只能说她很有自己的思想,正如她父亲说的,“我不会担心你嫁不出去,我只是担心没有能够配得上你”。在爱情面前我们或许都是卑微的,当达西抛下他的高傲,抛下他的出身、阶级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那一刻,足以证明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清高,多么优秀,如果想去追求自己的所爱,我们都会败给爱情。
而这本书中我最感动的是达西先生这个傲慢的人,可以为了伊丽莎白改掉身上的缺点。没错,一开始伊丽莎白是因为某些事情对达西有偏见,但是达西先生通过自己的改变和对她的付出改变了她对他的看法,让这个拒绝过自己的女生再次接受自己,获得了自己想要
的爱情,真的很不容易!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了它。是什么让他改变的呢?在我看来是他对他她的爱。他让我看见了真爱的力量!当他看见她家遇见困难的时候,虽然他已经被伊丽莎白拒绝了,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伸出援手帮助她家度过了困难。这就是真爱的表现在我看来!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那时的社会中得以舒适生活的唯一办法就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是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更可悲的是,她们从不认为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抱怨是自己出身贫寒。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看上,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就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观只是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造就了那一时代的婚姻模式,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现实、生存、理智……”这些词会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时时刻刻提醒你:钱、钱、钱……
《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幽默的话语和举止表现着社会,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因为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的 “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但唯一没有变的是真爱,弥足的真爱……
在当时达西对她的爱是真实的,也正是这样,我坚信只要我们独立自主,自强自信,并坚信社会中存在爱,只要我们相信它的存在,那么我们会得到幸福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