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育教育视域下非遗舞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与传承价值——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美育教育视域下非遗舞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与传承价值——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来源:爱问旅游网
美育教育视域下非遗舞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与传承价值——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16T09:34:22.444Z 来源:《科技潮》2023年6期 作者: 徐雅琳

[导读] 在全球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多方冲击,许多非遗舞蹈被边缘化,甚至陷入被遗忘、消失的境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变得迫在眉睫。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学校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全国中小学的学校美育全面加强和改进,为非遗舞蹈艺术走进校园提供了全新机遇与政策支持,将非遗舞蹈融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关键词:非遗舞蹈;美育教育;传承价值

一、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非遗舞蹈的必要性

在全球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多方冲击,许多非遗舞蹈被边缘化,甚至陷入被遗忘、消失的境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变得迫在眉睫。而教育是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最有效且直接的途径,以非遗舞蹈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媒介,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引入非遗舞蹈,既是教育,也是传承。义务教育阶段可谓是学校教育中的垫脚石,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塑造各方面能力与意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非遗舞蹈艺术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使学生领悟非遗舞蹈艺术的思想感情和内含意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美育功能与艺术价值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丰富与拓展校园文化以及课程建设,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非遗舞蹈是非常有必要,并有着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全国中小学的学校美育全面加强和改进,为非遗舞蹈艺术走进校园提供了全新机遇与政策支持动。中小学作为非遗舞蹈艺术传播和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是加快形成和培育非遗舞蹈教育环境的重要基础,将非遗舞蹈引入中小学舞蹈美育中,以当地非遗舞蹈为主要内容,既能保护当地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又能通过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普及和影响力。

概而言之,将非遗舞蹈引入中小学校园是具有时代性及必要性的,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是对中小学美育教育的丰富与拓展。以普及教育为媒介,将蕴含民族精神文化与历史印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使中小学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其身心得到双重建设,因此将非遗舞蹈引入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

二、非遗舞蹈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沙头角鱼灯舞是深圳的传统民间,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蹈是深港两地交流的记载,也是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的魅力体现。本节以此为例,浅谈将非遗舞蹈引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以及“艺术拓展”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

舞蹈课堂教学可分为“常规课教学”与“社团课教学”。在舞蹈常规课教学中,主要由“欣赏”与“实践”两个部分组成,根据难易程度为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欣赏”到“创造”,第一阶段教师可以为主导,通过讲述其历史脉络、传承现状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沙头角鱼灯舞”有基本认识,建立“初印象”;第二阶段通过舞蹈欣赏与分析,多角度的学习与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舞蹈背后的精神力量与内涵,更全面的了解与体会“沙头角鱼灯舞”的魅力;第三阶段将“沙头角鱼灯舞”代表性舞句进行拆分,提炼出典型舞姿与舞句,教授学生肢体表达,并在后期引导学生进行编创。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终可以开展分享会,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与感悟。

同时,学校以可开展特色社团,面向全校招收对舞蹈有兴趣或在舞蹈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成立特色舞蹈社团。在社团教学中,教师可编创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主题的舞蹈剧目,提取其中舞蹈元素或以此为舞蹈背景,在社团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沙头角鱼灯舞”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续,让学生在舞蹈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非遗舞蹈的魅力,并在舞台表演时,再传递给其他师生。 (二)课外实践

在日常教学之外,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教育资源结合,可以联系文化馆,进行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例如:1.邀请专门的沙头角鱼灯舞表演团队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观赏舞蹈,并与表演者交流学习。2.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师生一同到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发源地采风、体验,了解其源起和发展现状以及对现在的影响,切身的体会沙头角鱼灯舞

的魅力所在。3.学校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的文化节,丰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沙头角鱼灯舞的潜移默化的浸入全校师生的内心,化作校园文化,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与体会。 (三)艺术拓展

“沙头角鱼灯舞”属于综合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除了舞蹈实践外,可以跨学科拓展相关艺术实践,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1.非遗鱼灯是舞蹈道具,也是当地渔民为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制作的文化象征物。结合美术学科,开展“做鱼灯”、“画鱼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2.结合体育学科,提取“沙头角鱼灯舞”的动作元素,编创校园课间操,强身健体的同时,体会非遗舞蹈的风格;3.结合音乐学科,聆听与学唱“沙头角鱼灯舞”的伴奏音乐与唱词,了解客家传统民间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 三、非遗舞蹈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价值 (一)文化价值

从义务阶段就建立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内在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非遗舞蹈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审美,将非遗舞蹈引进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可以发挥其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小学的教育也会带动相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氛围,使其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该地区传播更加深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非遗文化的自身价值,中小学舞蹈教育对非遗舞蹈的普及、传播、传承也为实现全民“文化自觉”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价值

新时代的美育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还包含了以美育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非遗舞蹈中蕴含了民族特性与民族审美,将其引进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还可以开展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舞蹈校本课程,促进中小学舞蹈教育及美育教育的创新改革,使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相对稳定。在非遗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校园、家庭、师生营造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稳定舒适的“成长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同时也推动着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育教育视域下,将非遗舞蹈引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通过两者的融合,既可以使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也可以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与教育的契合。以非遗舞蹈文化为主的舞蹈教育也将促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融进学生的文化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而辐射带动该地区人群的教育普及,使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拥有更加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珂. 非遗文化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的传承[D].山东师范大学,2021.DOI:10.27280/d.cnki.gsdsu.2021.001739.

[2]马丹,韦思宇,刘阳.美育教育视域下非遗舞蹈在中小学创新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广西瑶族黄泥鼓舞为例[J].尚舞,2022(09):124-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