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芬 国贸2班 1004068
1.评述重商主义的积极作用及其缺陷。
答: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到16世纪,主要观点为货币差额论)和晚期重商主义(17到18世纪,主要观点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特点是“奖出限入”,内容具体如下: ①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式,一国握有货币的多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 ②对外贸易是获取额外贵金属或货币的主要源泉,因而是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途径。 ③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乃至不买。 积极作用:
①当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
②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例如其关于进出口对于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的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模型具有启发意义。
③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缺陷:
①只注重实物财富,认为货币就等同于财富。
②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贸易,一国的顺差必定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
③“奖出限入”等狭隘的思想抑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2.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答:基本观点:斯密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建立在绝对利益基础之上的。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具有绝对劣势。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它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和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部分产品而获得利益。结论是:
①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
②按照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可以增加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物质财富。 ③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增进贸易双方乃至世界的福利水平。 进步性:
①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明确提出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生产上绝对优势的存在,可以解释多个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
②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思想,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深刻指出来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缺陷:
①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没有说明当一个国家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如何参加贸易。
②就纯粹的国际贸易理论而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也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的问题。 ③斯密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的调整都是一次到位的,与现实逻辑不相符合。 ④绝对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与现实不相符合,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递增的问题。
3.试述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答:基本内容:在两国贸易模型中,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
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所谓的“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结论是: ①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
②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可以增加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物质财富。 ③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增进贸易双方乃至世界的福利水平。 ④国际贸易是一种互惠互利,是一种正和博弈。 进步性:
①对国际贸易的现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②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直至今日仍然对国家参与国家分工和贸易有指导意义。 缺陷:
①比较优势学说主要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缺乏动态分析,没有进一步揭示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②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体现一国的长远利益。
③认为各国将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
④学说的前提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现状,如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经济中不存在规模受益等。
⑤作为国际贸易纯理论,比较优势学说同样没有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国家利益的分配问题。
4、试述H-O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答:H-O定理认为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它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影响,以中国市场为例,假设中国出口小麦进口钢铁,则:
钢铁 50 进口 30 A C 1 E 出口 PPF 0B P0=0.5 P1=1 小麦A
O 40 60
(1)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的影响
我国出口小麦进口钢铁使得国内小麦价格上升,钢铁价格下降,则小麦的相对价格上升(从P0到P1),且最终价格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供求关系,高于我国封闭下的比价但是低于美国封闭下的比价。
即国际贸易使贸易国国内价格由于供求发生变化,且变化后的价格居于两国现有价格之间。
(a)中国市场
(2)国际贸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由图显然可见,贸易发生后我国的生产组合由A点转移至B点,消费组合由A点至C点,出口小麦量为60-40=20,进口钢铁量为50-3=20. 即国际贸易使得生产组合和消费组合发生变化,且生产和消费脱离,任何一国不再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本国生产的产品也不需要完全由自己来消费。两国生产和消费的差量即位贸易量。
(3)国际贸易对总收入的影响
钢铁 PPCIC‘ A’ PCIC0 由图可见,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由
CICO变成了CIC1,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
CCIC1 A S高,这种提高一方面来自于商品交换,从
CIC0变成CIC',另一方面来自于生产的调整,即从CIC'变成CIC1。
O 大米 1
进步性:
①生产要素禀赋论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的,更接近于经济现实。
②生产要素禀赋论不是从技术进步角度而是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分析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突破了以往学说单纯以技术差异为突破点的特点。 缺陷:
①生产要素禀赋论仍然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实际上机会成本是变动的,与实际不符。
②赫—俄模型的分析只是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即使是某一类生产要素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成许多项。
③生产要素禀赋论忽视了一国在特定生产要素丰裕度下,从动态角度出发,如何从自给自足转向自由贸易。赫克歇尔—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证明了现存贸易存在的理由,实际上是从现有的贸易结构反推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而没有涉及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④生产要素禀赋论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或货币因素,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⑤该理论主要强调了要素的供给方面,而未对需求方面给予充分重视。
5.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1模型条件下) 答:
Y A国不进行贸易区 互利贸易区 L B国 内交换比价 如左图所示,OK射线的斜率和OL射线的斜率分别为A、B两国国内的X、Y产品的交换比价,国际比价线越接近OL线则实际贸易条件就对A国越有利,因为此时其与B国贸易的价格和自己的国内价格相差越大,可获得贸易利益越多,但是一旦国际比价线的斜率等于OL, B国将不会与其进行贸易,因为此时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一致,没有贸易的必要,若国际比价先斜率低于OL斜率,B国将会受损,更不会进行贸易。同理,当国际比价线斜率等于或大于OK时,A国也不会进行贸易。
K A国内交换比价 B国不进行贸易区 O X
由此可见,两国贸易的价格比必定介于两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间,且国际比价线越接近该国国内的比价线,则对该国来说越不利,即所得的贸易利益越小。
6. 作图分析什么是贫困化增长。
答:对一个出口国而言,出口的扩张会使世界市场价格下跌,使增长后的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福利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也称为“悲惨的增长”或“贫困化增长”。
图一
贫困化增长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
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而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又必须举足轻重,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加、价格下跌的情况;第二,国际市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当出口商品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并不会因此增加,过剩商品会使价格继续猛跌至较低水平。
假设一国出口小麦进口钢铁,如图一所示,过多供给使得小麦的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由P1下降到P2。如图二所示,出口使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扩张,小麦价格下降,则该国小麦钢铁的国际市场比价线由L1变成L2,社会无差异曲线由U1下降到U2,即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由于出口商品价格过低,贸易条件恶化而下降,导致悲催的增长。
L2
L1
图二
7.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并说明其宏观经济政策含义。 答: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可知, 供给:Y=C+S+T+M S+T+M=I+G+M (假设T=G) 需求:Y=C+I+G+X
S+△M=△I+ △X △
SM11)IXY(IX)(IX)SMYsmYY1因为smc1(s、m、c分别是边际储蓄、边际进口和边际消费量),则1,即sm当(IX)增加时,国民收入量将会在此基础上成倍地增加,且s、m越小,增加1越多。令k,则原表达式可写成k(IX)。sm所以,Y( 其中△Y是指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是投资的增加额,△X是出口的增加额,△M是进口增加额,K称为外贸乘数。在△I与k一定时,出口增加量越多,则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贸易差额是逆差时,则△Y要缩小;在△X和K确定时,银行存款利率越低,储蓄量越少,投资增量越多,△Y越大,反之则国民收入增量越小。其中,当△X越大时,国民可支配收入越多,用于投资的数额也越多,即△I越大,△Y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成倍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双乘数效应”。
因此,其政策含义可以归结于两点:贸易差额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增减;为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保证贸易顺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片面强调对外贸易顺差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可能导致国际上各国过度的强调出口而限制进口,导致关税或其他贸易保护手段的日益盛行,最终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8.试述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答: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刚引进生产时要求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来生产,当该产品成熟并被广泛接受后就变成了标准化产品,许多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和生产装配线上去了,只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以生产。这时,比较优势就从先进的发明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落后国家。这种转移可能是通过发明国的厂商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
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比较优势的转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产品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也在这些国家。第二阶段是技术成熟阶段,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是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 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论把科学技术因素引入到国际贸易的分析中来,并同其他因素相结合,共同解释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9.说明现实中国际间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均等化的原因。 答:现实中国际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均等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定理的基本假设有许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①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②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③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达不到完全的自由流动,一国内统一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受益也无法达到一致。
④生产要素是非同质的。要素均等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素的同质性,比如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效率等,但是实际上,劳动是非同质的,各国的劳动力素质
10.假设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增对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何影响? 答:广义上的比较利益理论主要包括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这两种学说都是运用了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做出了解释。
(1)大卫·李嘉图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是两种产品的生产商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较小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样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即所谓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其结论是①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
②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可以增加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物质财富。 ③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增进贸易双方乃至世界的福利水平。 ④国际贸易是一种互惠互利,是一种正和博弈。
(2)赫克歇尔——俄林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前提下提出了H-O理论,即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实现的是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3)机会成本不变对应的是直线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意味着可以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而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条凸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避免了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生产均衡点一般也不会落到端点。因此,若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把前提改成了机会成本递增,就会出现和赫克歇尔——俄林相似的结论,即多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少生产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后者如果把前提改成了机会成本不变,将会得出一国出口的全部是本国丰峪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全部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但是很明显,这个结论是不符合现实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