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3、散文理论稳定少变

http://user.qzone.qq.com/23473970/myhome/358

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体文章的滥觞。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1、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成阶段: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才不多,大都诘屈聱牙,古奥难懂。2、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 ,具有哲理性,但论述尚未充分展开。3、战国中期,唱主角的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墨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4、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

《尚书》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1、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2、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3、最早的叙事文《顾名》《尧典》

《尚书》文章特点:诘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历史地位:1、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的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位信史;2、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3、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的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春秋至战国初这个范围。

《左传》的内容:1、通过对“春秋五霸”霸业兴衰的续写,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2、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变革,特别是从领主贵族统治向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转化的过程;3、热情歌颂了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的历史观;4、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进步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力量。

《左传》艺术成就: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2、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的一大特点;3、文辞简练含蓄,尤其是外交辞令,应对得体,委婉尽致。

《左传》的影响:1、形成了我国优良的历史学传统;2、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3、《左传》叙事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注意通过人物语言举止表现人物个性,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戏剧性,这些都对后代小说家产生很大影响。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起于周穆王,迄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人物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国语》的文学评价:1、人物描写有长足进步;2、故事情节生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战国策》: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编定命名。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

思想倾向: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宣扬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1、叙事生动形象,故事完整而寓于戏剧性;2、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

的个性;3、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4、善用寓言故事作比喻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门人言行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成书时间大体在战国初年。《论语》的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精炼含蓄,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幽默风趣,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其次,通过人物神情语态的生动描写,刻画出孔子等人物形象。

《论语》文学评价:1、流畅善辩,词锋犀利,富于战斗性和鼓励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寓言故事阐明道理;3、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进行论辩。

《庄子》文章的特色:1、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2、长于描绘,善于形容,叙事状物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3、富于抒情意味,充满感情色彩;4、大量运用寓言。

《荀子》的文学评价:1、说理缜密,风格醇厚;2、善用比喻排比,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3、第一个以赋名篇,开创赋体文学先河。

《韩非子》的文学评价:1、思想犀利,文学峭刻;2、逻辑严密,理充辞畅;3、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资料作论据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量。

诸子散文小结:

1、诸子散文体现了散文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平,清楚地标示出说论文从始创到成熟的发展轨迹;2、诸子散文各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3、大量运用寓言是诸子散文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汉代散文的发展: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即西汉成立至汉武帝年间,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以及邹阳、东方朔等人。第二阶段:汉武帝到汉元帝年间,这一时期的文章偏重于思想领域的论争,桓宽的《盐铁论》。第三阶段:从汉成帝到东汉明帝,代表作家是刘向、刘向、刘歆父子和杨雄等人,王充《论衡》、历史巨著

《汉书》。第四阶段:东汉后期,政论文章转向议论时政得失,“汉末三子”、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秦汉散文的文体特点: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2、散文开始注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3、用语造句,已开始注意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

贾谊散文的思想内容:1、总结秦朝得失,为汉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提供借鉴;2、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具体的施政主张。

晁错文章的思想内容:1、主张重农抑商;2、主张削弱诸侯藩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3、徙民守边,抗击匈奴。

对秦及西汉政论文的基本评价:1、秦及西汉的政论文是战国诸子散文的余绪;2、政论文现实针对性增强,多是具体的政策、施政主张的阐述;3、文章更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4、政论文逐渐向文学化与应用化分流。

《史记》的体例:纪传体通史

本纪:记载皇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的重大变化,共12篇;世家: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迹,共30篇;列传:除了近10篇是一些综合性的记述外,其他都是人物传记,共70篇;表,10篇,是本纪、世家、列传的补充;书,8篇,即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即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专史专论。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1、前所未有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民族的统一;第一,从大一统思想出发,安排整部著作的体例、结构和布局。第二,从大一统思想出发,强调了中华民族皆炎黄子孙的观点。第三,史无前例地记述了中华民族内部华夏民族与兄弟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2、重视经济生产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自觉总结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3、重视下层社会的力量,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敢于善善恶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1、《史记》鲜明的人民性,首先表现在它敢于歌颂正义。

2、《史记》鲜明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敢于批判邪恶。

3、《史记》鲜明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写历代帝王及至当朝皇帝,不虚美,不隐恶,敢于写出他们的本来面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