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听《落花生》有感
杨姗姗
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休,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还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地位。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从张老师所上的《落花生》一课,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张老师是怎样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读书。 课的开始,张老师出示了一则关于花生的谜语,然后在黑板上写了“落华生”三个字,学生就纷纷说道:老师把课题写错了,应该是“落花生”,老师再引导学生看资料袋,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想想看,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在学生作了各种猜测之后,老师说:“落华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他的真名叫许地山。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这么一来,就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悬起了一个人大的问号,把学生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打开书,认真的看了起来。
张老师重视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但如果拿出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读的时候,提示学生:遇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以想一想再接着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在学生差不多读了两三遍之后,再请几位同学分段读课文,学生读错的地方,教师相机予以点拨,这样学生的自主性会得以更好地体现。
二、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张老师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如在学“种花生”部分时,提问:我们付出了劳动,应该收获,但是文中为什么写“居然收获”?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在学“吃花生”部分时,提问:“我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或吃吃饭很平常呀,课文里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呢?”鼓励学生猜测,有学生就答:“可能是父亲和母亲是不住在一块儿的。”还有学生说:“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繁忙,平常很难回家。” 此时学生如何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作具体、细致的指导: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然后再示范读。学生能感受到老师读得“感情很深”,“读出来是意味深长的”,“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的特点读出来了,重读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竟哪些词语重读了,学生可能说不清楚。于是老师再又一次地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注意体会,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这段课文练习读读。这样,学生把对花生的喜爱、崇敬之情就自然而然的读出来了。
三、当堂组织讨论,鼓励各抒己见。
课堂上,张老师善于抓住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你喜欢做怎样的人?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纷纷举手,都说想做个有用的人,当讨论到“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和“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时,答案也一样,其实在这里,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实话实说”环节,或者小组合作进行“小小辩论会”,那肯定有学生会说:“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不太张扬的人,因为现代社会靠的是实力。”可能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像花生那样的人躲躲藏藏,不让人发觉,发觉这样的人,真需要伯乐来识千里马。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也挺好吗?它们成熟了,高高地站在枝头上,召唤着人们,既漂亮、神气,同时又对人们有好处。外表美,心灵又美,何乐而不为呢?”这样该是多精彩,多深刻!
此时,老师也不急于下结论,不急于把答案给学生,不总是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创见解的学生,让学生尽情遨游于多主动权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情境里感知,于求异中领悟,同时享受到无尽的欢乐。我认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教师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而在于让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分析。
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呢?从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也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第一、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要实现真正的自主阅读,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味,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教学《落花生》一课,就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读书时问,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第二、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者在教学中处在一个什么地位呢?教者不应当是将他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 即便是点拨,也不是直接“告诉”,却是循循然善诱人。张老师在课堂上就做到了:学生在分段读课文时,就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明确地辨别“后园”与“后院”。我认为这种基于自我建构理念的教学方法,特别值得称道。 第三、对文本进行解构与重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解构和重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例如,在设计中,可以借助flash动画或者视频和学生观看与解说,交流花生的好处,来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第一次解构,再通过介绍花生的好处以及比较阅读,使学生重构对课文的理解,生成新的阅读感悟,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介绍桃子、苹果、石榴作用的小资料,并让学生联系课文第十、十二自然段,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第二次解构,产生新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欲望,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做什么样的人作好了情感和知识背景的铺垫。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读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