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依存度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若用出口额或进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又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在国际上成为了重要的消费市场和供给市场。然而,频繁的贸易往来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由于国际贸易稳定对一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进行了解。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情况通常用外贸依存度来表示,它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一、2005-201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情况(一)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从变化趋势上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4年至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之后开始回升,但增长幅度与之前相比较低,未达到之前的最高水平。从外贸依存度的比重上看,近十年的外贸依存度都在40%以上,最高水超过65%。2009年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贸依存度达到这十年的最低点,但依存度仍超过40%。
数据库:年度数据 时间:最近10年
指标
进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进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差额(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百万美元) 出口总额(百万美元) 进口总额(百万美元) 进出口差额(百万美元)
2014年 264334.49 143911.66 120422.84
2013年 258168.9 137131.4 121037.5 16093.98
2012年 244160.2 129359.3 114801 14558.29
2011年 236401.95 123240.56 113161.39 10079.2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1722.15 150648.06 107022.84 94699.3 12323.54 2973998.32
82029.69 68618.37 13411.32
179921.47 166863.7 100394.94 79526.53 20868.41
93563.6
140974 116921.8 77597.2
62648.1 54273.7 8374.4 1421910 761953 659953 102000
73300.1 63376.86 20263.5 2176570 1220456
14220.3 1760440 968978
2342746.55
4303036.85 4158993.5 3867120 3641864.45
1898381 1743484 154897.87
2207535 2563255.23
2209004 2048714.42
1818405 230309
1577754.32 1201611.8 1430693.07 1396244.01 1005923.2 181510.31
195687
1132567 298123
1960290.3 1949989.5 956116 791460.9 264344
177520
259014.53
注:1.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1978年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0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 2.货物进出口差额负数为逆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外贸依存度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1.GDP的大小及其增长率
一般来说,小国地域狭小,较高的外贸依存度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大国由于具有比较广阔的国内市场,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低于小国经济,但与美国、日本等大国经济相比,GDP规模尚小,外贸依存度偏高。 2.GDP构成的差异性
第三产业在一国GDP中占主要地位时,其对外贸易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就不是通过商品进出口,因此,以贸易在GDP中所占比重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就不会太高。我国的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数据库:年度数据 时间:最近10年
指标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国民总收入(亿元) 634043.4 583196.7 532872.1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636138.7 588018.8 534123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58336.1 55321.7 50892.7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271764.5 256810 240200.4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306038.2
275887 24303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46629
43320
39544
注:1.198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
2011年
47
48
4
22
21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
3.按照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修订制度和国际通行作法,根据修订后的2013年GDP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对2012年及以前年度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修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因基础统计资料变化,对2009-2012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三是因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法调整,对2008年及以前年度的金融业增加值进行了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加工贸易比重
我国的加工贸易比重从2005年到2014年,实现了高速度、跨越式的发展。然而“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会从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两个方向提高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4.CPI
通货膨胀率从相反的方向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2005年~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4年为基期)从101.8上升至102。很明显地,包含了通货膨胀率在内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依存度有较大的拉低作用。
数据库:年度数据 时间:最近10年
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年=10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年=10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年=100)
2014年
102 102.1 101.8 101 98.1 97.8 100.5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103.3 103.2 103.6 103.1 105.5 109.6 103.6
2009年 99.3 99.1 99.7 98.8 94.6 92.1 97.6
2008年 105.9 105.6 106.5 105.9 106.9 110.5 108.9
2007年 104.8 104.5 105.4 103.8 103.1 104.4 103.9
2006年 101.5 101.5 101.5 101 103 106 101.5
2005年
101.8 101.6 102.2 100.8 104.9 108.3 101.6
102.6 102.6 105.4 102.6 102.7 105.3 102.8 102.5 105.8 101.4 98.1 98
102 104.9 98.3
106
98.2 109.1
100.3 101.1 106.6
注:1.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工业品价格统计\"改称为\"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改称为\"工业生产者出
2.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工业品价格统计\"改称为\"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相应地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5.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外商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经过加工组合后出口国外,与国内产业关联有限。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有竞争力并不代表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其他外贸主体有竞争力。 6.对外贸易额
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时,对外贸易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反之,则越低。 7.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十年来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占了绝对主导地位。
数据库:年度数据 时间:最近10年
指标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出口商品总额(百万美元) 2342746.6
2209004 2048714.4 1898381
1577754
1201612 1430693.07
1220456 968978 初级产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112705.15 107267.63 100558.21 100545 81685.76 63111.79 77956.93 61509.1 52919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百万美元) 55726.09 52074.91 50493 41148.26 32627.78 32761.99 30742.65 25723 饮料及烟类出口额(百万美元) 2608.87 2590.41 2276
1905.91
1640.95 1529.43 1396.54 1193 非食用原料出口额(百万美元)
14562.73 14341.47 14977 11603.03
8153.08
11318.9 9116.3 7860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百万美元) 33786.1 31006.96 32274 26673.09 20373.73 31772.92 19950.87 17770 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额(百万美元)
583.83
544.47
526 355.47 316.25
573.69
302.76
373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2230041.4 2101736.4 1948156.1 1797836
1496069
1138483 1352736.13 1156266.7 916017 2005年
761953 49037 22480 1183 7484 17622 268
712916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百万美元) 杂项制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119617.54 113565.36 360606.39 333140.81 1038534.4
964361.3
114788 87571.93 62017.02 319560 249108.1
184816
79346.42 262391.22
60323.85 219877.2
44530 35772
174816 129121 456343 352234 238014 194183 901774 780268.8 590274.5 459370 377651.9 299746.9 673329.15 577044.66 335959.32 296844.46 581249.01 535671.87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出口额(百万美元)
1729.05
1416.79
2343
1467.88
1629.13
1710.03
2176.49
2315
注: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1978年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0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结论
本文试图针对上述影响因素为我国构建适度的外贸依存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改变对进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我们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过于强调出口导向、忽视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片面的。因此,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制定兼顾内外的经济政策,从而避免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波动时,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606
尽管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国内加工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为此,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4.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落入“引进依赖”陷阱
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 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对中资企业在税收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从长远角度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入世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止中国经济落入“引进依赖”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投资、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引进的5 多亿外国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而6%以上的外资属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由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只能纷纷涌向国外市场,这就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的大量出口。此外,一些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还严重干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对这部分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