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农村教育观念的创新

论农村教育观念的创新

来源:爱问旅游网


论农村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观念创新即教育观念的变革,其实质是传统教育思想的扬弃或超越。本文针对当前农村教育观念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对策.

标签: 创新 教育观念 农村教育

教育观念的创新即教育观念的变革,其实质是传统教育思想的扬弃或超越。教育观念创新过程是批评、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总结现实教育改革实践,提炼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观念的过程。教育观念的创新,不仅是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新的教育观念还表征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农村中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创新,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得以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1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容

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而当今社会面临的是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很难迅速改变与适应。因此,要真正把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1创新的价值观

所谓创新的价值观,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从国家的角度讲,国家要把塑造民族的创新素质看作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

是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应该把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置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来说,创新素质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体现;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老师而言,任何阻碍学生创新发展的作法,就是他教育工作的失败,是教育的渎职,是不称职的教师。而学生呢?如果没有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那是缺乏责任感的人,也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学校方面,如果不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不能为学生们设有利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那么,这样的学校绝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因此,我们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创新素质发展起到了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2创新教育的功能观

创新教育的功能观即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作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我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才,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心理学专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

1.3创新的教师观、学校观

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

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的理解。而学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及创新个性的乐园。

总之,观念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会对整个民族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其前提就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2农村教育观念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农村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农村教育并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农村教育观念仍是传统占主要地位,其传统观念体现在:

2.1在教育的價值观上,存在着只有通过考大学才对社会有价值的传统教育价值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中仅仅是片面地去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从而形成了狭隘教育价值观,也就是把教育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因此,农村中的广大家长把教育当作自己子女跳跃“龙门”的工具。正是这种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束缚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2.2在教育的功能观上,沿用的是学优则仕的传统教育功能观

当前,我国传统的教育功能观模式是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以传播应试知识和

训练、应试技能为目的,以填鸭式教学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因此造成了教师整天拘泥于教材大纲之中,强迫学生死记书上那些死的知识,而学生则沉迷于题海战术之中,这种传统的功能观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农村教育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2.3在教师观、学校观上,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校只是以升学率做为教育目标

目前,农村中的教师由于信息资源的匮乏,存在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填鸭式教学方式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的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也导致了农村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低下。并且受传统思想影响,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和教师的好坏就只看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此造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而学校教育则只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的低下。

3农村教育观念创新的对策

3.1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统治人才这是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人理纲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现使教育紧紧依附于它并为其服务,从而形成了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为政治服务,或是“学而优则仕”。把教育简单视为一种工具.政治家视教育为阶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家视教育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广大家长则把教育视作他们的子女谋取优裕职业的敲门砖。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教育部是不能脱离政治的,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教育要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但是,

这只是教育的一个社会职能,教育还应该有其他社会职能。例如教育要为发展社会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社会精神文明服务,即还有经济的职能和文化的职能。教育更重要的本质特征还在于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育的本体性,淡化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具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是通过育人、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体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人在为社会服务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身得以发展和提高。

3.2转变传统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吻合的新的教育功能观

新的教育功能观就是以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学习观,促使学生以各种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才施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现代教育观。传播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以应教会学生某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我们不能“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

3.3在教师观、学校观上,大胆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教师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师资的互动和共享。因此,要解决农村的师资水平问题,则必须破除妨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体制性障碍。政府则应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对农村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广大农村教师都能接受在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而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学校侧重于升学率,从而导致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的教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棍打死,以死记硬背为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童真。而作为基础教育,只有打破了这个传统的思想才可使农村的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才能使农村中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