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阿Q正传》

浅谈《阿Q正传》

来源:爱问旅游网
浅谈《阿Q正传》

《阿Q正传》是收入于《呐喊》小说集的小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最初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日期是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为止,每周或隔一周刊登一次,不到两个月就刊登完毕。

《阿Q正传》是个典型的受报刊体篇幅约束的小说,一共分成九章。第一章是“序”,第二章写“优胜记略”,第三章为“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为“恋爱的悲剧”,第五章为“生计问题”,第六章为“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第八章“不准”,第九章“大团圆”。

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

辛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他们没有彻底打击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依旧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把有强烈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使广大农民承受着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讲述辛亥之后封建精神奴役在人民身上体现出的“功绩”和人民饱受着严重的精神摧残,以至精神变态畸形。并严厉批判中国的看客现象,批判中国国民的主性与奴性,批判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鲁迅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看客”现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十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在这里,“看与被看”的模式已经转化为“吃与被吃”的模式,而后者正是前者的实质。所以,鲁迅说中国人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通过别人的痛苦来转嫁自己的痛苦。这是中国人非常残酷的地方,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很狗腿的奴才相。文中“他便知道这

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这两个句子中“自然而然”和“身不由己”两个词语充分的刻画了阿Q身上十足的奴性人格,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愚民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和比自己低贱的人又摆出主子的架子,疯狂进行压榨和欺负。面对小尼姑阿Q说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并强行摸小尼姑的头。就是农民想当主子、专转嫁痛苦的一面。

他们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反抗不得,便自以为生存于“天朝上国”,自以为是世界中心,使自己沉醉于世界之首中,带着自以为的胜利,无知的活着,做着精神上胜利的荒唐梦。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辩护与粉饰态度,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不管是什么事情失败了,虽然形式上输了,但只要想着这事“儿子打老子”就是胜利。

不得不说,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精神胜利法”效果强悍,是强有力的“镇鼠剂”、“麻

木剂”,使广大人民欣喜地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当中,甘于受压迫和屈辱,对侵略和剥削不反对,不抗争,安于现状,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从容自若,“笑”看日升日落,坐看云卷云舒,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任它颠倒,任它破碎,任它化为尘土化为烟也能保持着中国人民独有的“镇定气质”——“不乱”。

那奴性的根源是什么呢?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其次,是政治压迫、权力压迫的结果,还与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奴役密切相关。再次,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原因。最后,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奴性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容易妥协、放弃信仰。

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发达了,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落魄了,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

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