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

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

来源:爱问旅游网


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

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1

近两星期,我读了张嘉骅叔叔的作品《少年读史记》,他是1963年生的,屈指一算,已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了。他为什么要写这套书呢?原因就在他想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深入地读《史记》。

这本书从制定朝仪的叔孙通,到号称“飞将军”的李广,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到隐居在朝廷里的狂人—东方朔的故事,张叔叔都一一地把这些事像看电影一样地摆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尽情地去观赏,去体会。

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里,经常“遇得到”一些汉代人。讨论司法的公正性,我们会举张

释之执法的例子;描述一个人的勇猛,我们可以说他像“李广射虎”;形容一个人时运不济,会说他“李广难封”;见到一对恩爱的夫妻,则会将他们喻为“文君司马”。至于张骞通西域的壮举,如今已是学生们课堂上绕不开讲的历史了。这些遥远的汉代人,他们的事迹没有随着两千多年的时间流转而消失;相反,透过史记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他们都一如当年那般活着,甚至活出各类“生命的典型”。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采用“纪传体”,以生动的叙事呈现了历史人物在每个时代的事迹。这是一种形塑,目的在于借由形象的塑造,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对他们的作为赋予意义和价值,从而给后人以借鉴。张释之执法刚正不阿,自我期许为天下的一把尺。文帝认为该判重罪的,他依法只判罚金;文帝认为该诛三族的,他依法只判死刑。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与梁王经过皇宫外门而不下车行礼,张释之依法弹劾,因此与景帝、梁王结下怨。景帝继位后,张释之终究因当年得罪景帝而被降调。太史公对景帝的一些作为有些微词,这不仅见于张释之被降调的事,也见于晁错被杀的事。汉初大封同姓为王,致使藩国坐大。到了景帝时,为了巩固皇权而削弱藩国,引起了吴、楚等七国反叛。

太史公用毕生的经历撰写《史记》,通过他的书写,那些汉代人的事迹提供了一连串的“生命典型”,他们的精神至今还活在我们的文化里。

那些汉代人真的离我们不远!

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2

《汉帝国风云录》中的那些人物着实令人着难以摸透。

全书描绘了汉代时期将相的各种故事,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特点、事迹都列举了出来。人物经历的那些故事,更是能吸引人的眼球。

我最先读的是飞将军李广的传记。书中详细记录了李广将军的一生事迹。逃脱敌人的那一段将李广作为飞将军的矫健突显了出来,可朝廷却要将李广斩首,要不是李广花钱赎罪,估计早就命丧黄泉了。

原本以为李广会不拘小节,饶恕莽撞之人。可是当他再次得意时却将这个县令叫到军营里杀了,这使得他在我心里的形象一落千丈。

越往后读,越感觉李广是个小人:杀死投降的战俘、急功近利打了败仗

人无完人,李广,也是如此。

读完李广的传记,便接着读卫青、霍去病的:将军墓如山。

刚开始读卫青的片段,觉得他的身世可怜,但剧情又忽然急转,他的姐姐得到皇上的宠幸,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青的生活,也就一下从最最底层,一下窜到皇上身边混。

但是大长公主对他姐姐产生了妒忌之心,想加害于卫青。于是将他囚禁起来想杀害他。

一读到这,我就很气愤,凭什么无罪就加害于人?

但是剧情又发生了反转,公叔敖劫狱,将卫青带走了,但奇怪的是,皇帝知道后,不仅没有对卫青干什么,甚至公叔敖都没动,这真奇怪。

不过自此之后,卫青的地位直线上升,早早就封了侯。

而霍去病,就更幸运了。

从小就有卫青这个强大的靠山,初战就封侯,人生当中,一直都是:加封,加封,再加封。

对比我们可怜的李广将军,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精锐部队都给了他,遇上敌军的也是他

越读到后面,霍去病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就越多,这个霍去病私杀李广之子,部下饿着,他却喝着美酒,吃着美食,吃不完就倒掉。卫青倒确实是个心胸宽广而且靠着自己的实力才获得权位的,就算是如此高贵了,也不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待人。

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

汉帝国风云录读后感3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我读完《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后,我感觉我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使我受益匪浅。比如,苏武抵死不降匈奴,被迫在北海牧羊,甘愿为国牺牲的爱国精神,这让我感动;曹操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表达的求贤如渴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让我欣赏;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一生,这让我钦佩……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物,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他由于仰慕蔺相如的为人,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一次,司马相如收到富豪卓王孙的酒宴邀请,在席中遇到了偷看自己的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便弹了一首《凤求

凰》,向卓文君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当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了。司马相如本就不富裕,所以他们生活过得相当困窘,不得已他们开了一家小酒馆。虽然卓王孙为此感到羞耻,但还是承认了两人的婚姻,并给了他们很多奴仆和钱财。我佩服卓文君敢为爱私奔,更佩服卓文君不惜抛头露面,为谋生而当街卖酒。

司马相如用一首《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而用一篇《上林赋》得到了皇上的重用。

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皇上读到时,皇上以为是前人所作,感慨地说:“唉,我真恨不能与写这篇赋的人同时代。”后来皇上召见了司马相如,他又写下一篇关于天子游猎的佳作——《上林赋》,献给了皇上。皇上读了后大为高兴,封司马相如为郎官。

大文豪司马相如爱情、事业双丰收,这不正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生活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