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期间工资发放规定及法律依据。工伤期间,用人单位应按月发放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12个月。法律依据为《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享受伤残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需护理,由单位负责。这是工伤期间员工工资发放的主要规定。
法律分析
一、工伤期间工资怎样发
1、劳动者在工伤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放,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而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延长的,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2、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二、工伤期间员工的工资怎么发放
拓展延伸
工伤期间工资支付与规定
工伤期间工资支付与规定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雇主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向工伤员工支付工资。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工伤期间工资支付应当以工伤员工的平均工资为基准,支付比例为100%。具体支付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灵活确定,可以是按月支付或按日支付。同时,雇主还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确保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工伤期间工资支付与规定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结语
工伤期间工资的发放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的。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工伤期间的工资应以工伤员工的平均工资为基准,支付比例为100%。具体支付方式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进行灵活确定,可以是按月支付或按日支付。同时,雇主还应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以确保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工伤期间工资支付与规定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工伤员工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九条 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六条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五条 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