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来源:爱问旅游网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学后小结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赤壁之战》学案4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 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作者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 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梳理积累 一、字音掌握 殷富( ) 枭雄( )鲁缟( )卒合( )恐慑( )王室之胄( )奄有( )旌麾( )芟夷大难( )刘琮( )百舸( )燥荻(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顷之,烟炎张天 5.雷鼓大震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致殷勤之意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4. 鼎足之形成矣

  5.刘琮束手 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7.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8.权起更衣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0.地方数千里

  11.当横行天下 12.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3.邂逅不如意 14.初一交战

  15.北面而事之 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7.引次江北 18.兼仗父兄之烈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16.甚失孤望

  五.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以共济世业

  11.行将为人所并 1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13.今操芟夷大难 14.苟如君言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16.近者奉辞伐罪

  17.权以示群下 1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9.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20.向察众人之意不复料其虚实

  2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2.并力逆操

  23.上建旌旗 24.余船以次渐进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6.北军大坏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第二课时

  互动探究:1.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

  2.在孙刘联军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巩固训练:

  一、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交游士林

  田横,齐之壮士耳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岂足托乎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

  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兵精足用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

  13、略: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五万兵难卒合

  今操芟夷大难

  二、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操后患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第三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①,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清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 一:全、都

  B、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易:改变、更改

  C、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行:查问

  D、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祚:赐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 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与公异道会于潼关 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形势。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对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喝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通过描写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终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 阙:空缺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

  《赤壁之战》复习学案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