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凡卡教案

凡卡教案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课题:15、《凡卡》

  执教:明珠小学刘桂华

  课型:精读课

  授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课文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及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

  2.当大家读完第一遍时,你想到了那篇文章?(《穷人》)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

  3.课件出示:你知道他们的共同点吗?(生活在同一时期,了解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出示生字词,齐读,重点指导读错或不够准确的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凡卡的什么事?板书:城市(信)乡下(回忆)

  3.默读课文,画出两部分的内容。((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板书自然段)

  三.探究学习信的内容----感悟“苦”

  1、想一想,凡卡过着怎样的生活?将自己的感悟写在黑板上。

  不断启发学生读书、感悟新的内容。(学生板书:挨毒打、没有吃的、睡在过道里、莫斯科的东西、孤独……)

  2、交流归纳痛苦的生活经历。

  3、根据学生学习出示相应语句,图文对照理解语句,感悟凡卡内心的痛苦。(在体会感悟中,融入情感朗读。)

  (重点体会动词,悟老板、老板娘的凶狠、残忍。)

  (从各层人物体会凡卡内心的孤独。)

  4、再次读信,试着填诗。(配音乐)

  5、此时,凡卡一心想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因为在这里充满了“痛苦”。(板书:苦)

  6、出示:

  感情朗读。

  四.探究学习信的回忆----感悟“乐”

  1、凡卡想回到乡下的心是如此强烈,到底乡下对凡卡意味着什么?请大家读回忆的部分,感受凡卡在乡下的生活怎样?(快乐、幸福等)(板书“乐”)

  2、从哪看出来的?

  师生配合读,读出快乐、兴奋。使内心受到感染。

  配乐朗读,感悟乡下夜景的美好。

  四、质疑激发课下探究。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让我们感到了他在经历痛苦磨难生活中的希望。但在这快乐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凡卡一心想离开莫斯科,回到乡下的愿望能否实现?课下希望同学们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城市(信)苦(学生板书生活经历)

  15凡卡(3、8、10、11、12、15)

  乡下(回忆)乐

  (4、5、6、13、14)

  教学反思

  在杨老师的指导下,领悟到教学中自己所欠缺的还有许多。就此次授课作以反思。

  1、语言要力求准确完善。

  授课时讲到“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信和回忆的部分标画出来”时,学生的回答令我意外。第一名学生不仅把信的正文部分答出来,还提到了写信封和寄信部分,后虽在引导下学生正确地找出了内容,但这一过程却反映出自己语言不够严谨、准确,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耽误了教学时间,绕了一个不该绕的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含糊不清、指向不明确的语言势必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误差。拥有精练、准确、具有指导意义的语言功底应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2、教材要力求吃透

  这篇课文是一篇旧课,但这次授课仍使我感到对教材的许多点理解的不够深。如“莫斯科见闻”部分,当一名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莫斯科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时,我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理解要求,而做出置之不理的选择。经杨老师指导,才感触到此处不仅反映出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也是凡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由于自己对教材理解的片面性,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探求的积极性以及一次思维火花的迸射。

  多多读文体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去品读文本,与作者对话,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达成共识,才能更好的把握教育机会,闪现教育的机智。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倡导

  本次授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将读书感悟写在黑板上;交流感悟时,学生说到那儿,讲到那儿等),力求教为学服务。但教学时自己的功利之心还是体现了出来。在学生对信的体会感悟仍不够透彻时,切断学生的深入学习,把学生引入回忆部分,以求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给听课者以充实感。这种做法有悖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的个人虚荣所致。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名教育者个人实施教育的品行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