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利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七律·长征》网络课教学例谈

利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七律·长征》网络课教学例谈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一、        整体感知

  1、  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  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        分析揣摩

  1、  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  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        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        读写结合

  1、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        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    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 2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